吴月竹
走出外国语的校门已经近五年了,母校20年校庆的好消息让沉寂许久的初中班群再一次活跃欢快起来。坐标遍布全中国的我们都默契地认可着一个事实:不管过去多久,这所精致如书院的小小校园都不会老去,她会一直替我们守着那些红领巾都戴不正的灵动岁月。
母校和我同岁,今天的母校已为无锡这座城市创下无量功德。而今天的我正在位于重庆的四川外国语大学攻读教育学专业。其实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我几乎未曾想过大学四年乃至今后的岁月都会与教育学这个专业相伴。当年初中,当我双眼追随着班主任吕春艳老师用澎湃的章句让全班的精神为之一振时,就觉得语文真是门潇洒的学问,中文系真好;当我以英语课代表的身份抱着吴雯雯老师的电脑七分神圣三分得意地向办公室行进时,就提醒自己得好好学英语,以后报了英语系说不定就可以变得像吴老师一样有气质。就是这些仰视着老师们的日子,让我第一次产生了对未来人生与事业的小小展望。
可是到底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我遇到了教育专业呢?
细细想来,虽然初中对于老师们的崇拜没能让我走进中文系英语系,但也的确是外国语浸透在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的化育,在我心中埋下了走上教育之路的种子。
一直想好好写写吕老师,这篇文章是个好机会。在进入外国语之前,我心中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大约就是“高高在上”这么四个斗大的字。但就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吕老师让我们自己讲解《晏子使楚》,那是我长那么大上过的最酣畅的一节课。或许随着教育观念越来越开放,这些事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但对于那时的我来说,那是第一次把手撑上讲台,第一次向一屋子的人表达自己,第一次回答别人的疑问,第一次当仁不让,第一次相信自己。我看到一个孩子晃悠着下来,另一个孩子就忙忙地蹦跳着上去;我还看到在第一排靠窗坐着的吕老师和我们一样,眼里闪着光。那大概是我第一次隐隐约约地意识到:一个教育人,可以有怎样的力量。
在外国语的那些课堂是让人难忘的,或许古文语法方程式早就在脑子里风过无痕了,但我从来没有忘记过任何一次发言、争辩、质疑,和在这其中积攒的自信。没有在这所校园里真切体验过的人可能很难想象,就是这么一个比足球场还小一圈的小院子,竟然可以承载几百个活泼泼的生命。在三层教学楼里密密麻麻地排布着近二十个教室,而居于其中的我们却从未感到过拥挤,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青春,都在老师们的慧眼与胸襟里,畅快地舒展。
我已经忘记是从哪里听来的说外国语五里校区像个书院的比喻了,但它真的很贴切。不仅仅因为校园有些可爱的面积,更重要的是,自古中国流芳百世的书院,不仅容得下弦歌雅颂,更容得下书生意气,百家争鸣和天下英才。
外国语的“书院”,就是教育的宽度。
注:作者初中母校无锡外国语学校在建校20周年之际,编印优秀校友文集,并在校园网及公众号上发布。本文是为母校约稿所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