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柳
自从加入简书,开始坚持写作以来, 越来越觉得自己知识浅薄,读的书少,写的小文词穷理浅。常常赞叹优秀作者们知识之渊博,脑洞之大,语言之精美,思想之深邃。
于是每天都会挤出时间读书,读友友们的文章。过去读书只是读书中的故事和道理,而现在的阅读,更关注作者文章立意、写作构架、遣词酌句、故事情节的设计……
然后把学到的知识,模仿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文章被别人看到,点赞,评论,被鼓励!学习的劲头就更足!
越努力学习,越觉得有奋斗的目标,越有成就感,越想学习。
我就在想:为什么作为成年人的我,现在既不为功名也不为利禄,文学功底又这么薄弱,可是为什么还这样夜以继日地努力学习。无独有偶,经常看到友友们感慨,自从来到简书,发现和遇到了优秀的自己。
除了我想让自己的人生更丰满一些,为母亲写本书,这个“远大”的目标作指引外。
我想我坚持写作,主要是简书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平台,她给我时间让我慢慢成长。她看到我的成绩,及时给我鼓励,更有志同道合的友友们抱团取暖,相互鼓励,比学赶超,共同进步。大家相互尊重,既使提建议,也都是态度中肯,语言文明。
由此而想到:为什么同一个班级的孩子,同等的学习资源,同样的老师,有些孩子自律好学,努力上进,成绩斐然,成为学霸,而有些孩子却走下坡路,成绩慢慢下滑,成为学灰。
关键问题就在于家庭教育上。有些家庭,就像我们的简书大家庭一样,营造和谐的氛围,包容孩子慢慢的成长,看到孩子的优点,尊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引领孩子成长,宽松包容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试错纠错的成长机会。
有更多的家长,因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式上的欠缺,常常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比如,一看到别人家孩子在某些方面优秀、有成绩,就眼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用“打击式”的方法教育自家孩子。打击式的教育,不仅不能刺激小宇宙爆发,反而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伤害了亲子关系,孩子反而关上心门,家长在孩子这里就失去了话语权。
为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焦虑的情绪,往往引起不理智的盲目地跟风。比如:别人学钢琴也跟着报钢琴课,结果是买了钢琴当摆设;别人拉小提琴挺酷的,咱也学小提琴;别人家的孩子画画挺好的,咱也报个画画班;别人家孩子舞蹈挺好,咱也跟着报个舞蹈班……就这样,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后什么也没有学好,更输了孩子的信心。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就如同我们写文章一样,有人擅长言情小说,有人擅长逻辑推理,也有人擅长诗词,有人擅长科幻……如果一个人想成为全能大家,那可真是不易。
可以根据孩子的特长爱好选一两项坚持去做,如同我们开始写作,选自己熟悉的方面,深耕细作,慢慢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然后再触类旁通,扩大自己的写作领域。
作为写作新手的我来说,要学的知识很多,可如何提高自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潜下了心,一点一点的死磕知识,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写作,慢慢进入良性循环。就如同吃饭要一口一口吃,不可能一下吃成大胖子。
可是在对待孩子学习问题上,家长的期望值往往会表现的很高。如果孩子是班级前十几名时,我们就期望他是前一二名;如果孩子是班级一二名,家长会期望他是年级前五名……可能更关注的是孩子取得的成果,而容易忽视孩子为之努力的艰辛。如果孩子进步了,那是理所当然;如果孩子成绩下滑,考得不好,那孩子可能迎来的会是“雷电交加”。
记得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老师曾对成绩最差的学生这样说:咱能学点啥咱就学点啥,咱能看点啥咱就看点啥,咱能读点啥咱就读点啥。做事一定不要怕慢,只要你们做起来,就比不做强。读读读,写写写,一个个小事积累起来,成绩就不由自主就上去了。
领着孩子做他能做的事,不发牢骚,不放怨气,不吹冷风,不说怪话,总也不埋怨孩子,孩子才会越来越自信,才会越来越愿意学习,当然成绩越来越好。
若不是身在其中,怎能感同身受。通过自己写作遇到的问题,更理解孩子学习的不易,多鼓励,帮助孩子找方法,建立学习的信心,不怕慢,就怕站,水滴石穿,积沙成丘。
多肉——艳日辉 虽生长的缓慢,但是长得饱满风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