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桌红色的 Solo Party Cups、围著檯「 shotgunning」的青年、抱住 Jack Daniel’s 在夜街上摇摇晃晃的中年男人 ── 啊,这当然是美国。来到美国,当然要喝酒,不然呢?因为喝酒可以解忧、可以助兴 ── 更可以推进著一个大国的诞生。
蔻德精酿啤酒培训
五月花号:啤酒与第一个北美殖民地诞生
16 世纪,一批分离派清教徒(pilgrims)为逃离英格兰政府的宗教逼害而迁徒至荷兰的莱顿(Leiden)。可是他们在该小镇的生活依旧贫苦,镇内很多英国移民同样希望越过大西洋,寻找所向往的宗教自由和商机。其时国王詹姆士一世(King James I)特许维珍妮亚公司(Virginia Company),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分离派教徒们透过人脉,从维珍妮亚公司那裡得到了北美定居权。他们原本买下了名为「Speedwell」的船隻准备前往翘首以盼的理想国,但船隻在途中因漏水严重而被迫回航,于是他们转乘一早租下的改装葡萄酒船「五月花号」(Mayflower),展开了以北维珍妮亚为定居目的地的航程。
教徒们航行至鳕鱼角(Cape Cod),本想前往同属维珍妮亚殖民地区的哈德逊河流域,却因天气恶劣及粮水不足的问题,而被迫著陆这个不毛之地。当时粮水匮乏,啤酒短缺尤为严重。尤其在船上,因为水常年被贮存在残旧木桶中,会出现浮渣,亦含有各种细菌,不能饮用。相比之下,啤酒易于贮存,也可在不会传播痢疾的情况下达到解渴效果,被视作有预防黑死病的效用,绝对是更佳的选择。然而啤酒存货不足,促使他们在远离维珍妮亚的鳕鱼角扎根。
教徒著陆后于该地建立起继詹姆斯镇(位于现今维珍妮亚州)后北美第二个殖民地 ── 普利茅斯殖民地(Plymouth Colony)。后来该批新移民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成为美国自治公约的首例。
蔻德精酿啤酒培训
没有酒便没有美国独立战争?
大量啤酒和冧酒的供应,处处助燃美国独立战争之火。著名的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Battles of Lexington and Concord)前夕,保罗.列维尔(Paul Revere)深夜赶至列克星敦,警告殖民地民兵英军即将来袭。即使情况十万火急,列维尔仍于途中到好友 Issac Hall 的酒馆喝了几杯。作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之一,1733 年的「糖浆条例」因为增加糖浆的税项令冧酒成本上升,激起民愤。当时反对英国统治的秘密组织「自由之子」(Sons of Liberty),选址小酒馆 Green Dragon Tavern 的地窖,商讨如何对抗英军。虽不知有多少对策是酒后之语,但至少后来发起波士顿倾茶事件的主意是少不了酒精影响。
独立战争的英雄之一 ── 伊顿.阿伦(Ethan Allen)更是一个酒鬼。在冧酒、鸡尾酒和苹果酒的催化下,阿伦在 1775 年 5 月 10 日的早晨闯进了提康德罗加堡(Fort Ticonderoga),进逼英军军官威廉.德拉普拉斯(William Delaplace)的住处。阿伦破门而入时,德拉普拉斯连裤子都还没有穿好,只能投降。提康德罗加堡的火炮随后被搬到多彻斯特高地(Dorchester Heights)对抗英军,在波士顿之围的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总而言之,佔领提康德罗加堡对英军及叛逆民兵来说是重要的转捩点,更是美国胜出独立战争的关键之一。
蔻德精酿啤酒培训
风光不再:喝酒恶果终浮面
从前农夫习惯在工作农地放一樽酒,边做边饮,无伤大雅。但到工业时期,工人醉酒工作却会为工厂带来经济损失,工作饮酒的习惯因而变得愈来愈不可接受,导致 1840 年代的禁酒运动(Temperance Movement)。及至 20 世纪,在世界大战、女权运动兴起和移民问题的影响下,美国更颁行了持续 13 年的「禁酒令」。流传至今的种种共识,如不能醉酒驾驶、家庭暴力与嗜酒有关等,都源于殖民时代的教训。
酒跟美国的历史,就像两条纠缠的线般解不开。华盛顿执政后的第一难题——威士忌起义(Whiskey Insurrection) ── 也和酒脱不了关系。他甚至说过自己只会派喝得微醺的士兵上战场。而南北战争亦因为林肯任用经常喝得酩酊大醉的尤利西斯.格兰特(Ulysses S. Grant)为联邦军的首领,局面才得以扭转。在美国历史上,所有至关重要的节骨眼上,似乎都有酒。所谓酒能「壮胆」,也许是有它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