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当看到“为什么有些人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坏、非敌即友了 ,因为他们心中的‘好’太少,而‘坏’太多,所以必须偏执,这是为了保护心中很少的‘好’。”时,我的心里瞬间充满了泪水。
一直我以为我的“非黑即白”、“非好即坏”是因为我的正义感,是因为对世俗人间肮脏事物的容不下,哦,原来我引以为正直的品质是因为我的心中“好”太少了。
为什么我心中的“好”会太少呢?仔细回想一下我的成长经历,常常觉得都是一个人孤独的生活,我从不会对别人诉说自己的心事,不是因为不相信别人,而是不知道怎么去说;别人对我伤得再痛,我也从不会说,只是极力的忍耐,不是怕失去,而是习惯了把人生中所有一切的包袱一个人背在身上;我极少会与人去竞争,那怕是自己的最爱,不是我有多宽容,而是我不知道怎么去争夺,面对自己心底的最爱,我的表现反而是极其的淡漠,满不在乎;……
我的心中满满是冷冰的伤痛,或者说是苍白的人生。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不想把这一切归于我的原生家庭,可是细想这一切与原生家庭又不无关系。
我出生于一工一农的传统家庭,母亲在农村务农,而我自小就与姐姐跟随爸爸在城里读书。爸爸是一个粗枝大叶的人,他很少会关心我与姐姐的心事,而且他的工作很忙,极少有时间照顾我们,在我的印象中,我是和姐姐一起自己长大的,好像从来就没有人会关心我们需要什么,也没人指导我们在成长的路上该如何递进。而我的母亲,因为她长时间与我们的分离,造成了我与她的疏远,加上母亲从小经历坎坷,性格又懦弱,所以她给我的印象永远都是一张充满忧伤的脸庞,极少看到她的笑容,而她的生活好像也是永远只有做不完的家务,而我们姐妹俩好似还不如她的家务事重要(好像是为了生活,家务事也应是最重要的吧!),当我长大到十多岁的时候,母亲从农村进城来与我们一起生活,可是我从来都感受不到母爱,母亲极少与我们交谈,一交谈就是对我们的嫌弃,嫌我们不够勤快,嫌我们不够理解她,嫌我们不能为她分担……
我想也许是这样的经历造就了我想爱而不敢爱,想要靠近温暖而又不知如何去靠近。我不伤害别人,在别人的眼里我是一个随和的、充满阳光的,有时还是外向的,而我也极少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想我就是一个假象的温暖,我的内心是荒芜的。
只是还好,在前些年,我突然厌倦一直在重复着的生活方式,我减少了与外界的交流,大量的阅读书籍,只是一直不知道需要看不同类型的书籍,找了不少的世界名著来看,看了一个又一个名传千古的故事,而在这时,非常的幸运遇到了《得到》这个学习平台,听了一个又一个名师的教导,看了除只有故事情节之外的各类专业书籍,慢慢的我平复了自己的内心,让我内心真正的照进了阳光、学着自己照顾自己的内心,慢慢让自己变得从容。
在这时,我遇到了武志红老师,看到了他的心理学课程,犹豫再犹豫,最终还是加入了跟随他学习的大队伍。随着武老师讲解的深入,我也把自己的内心层层剥落,看着自己内心的满目疮痍,我也诧然不已,我以为我的内心是装满了爱的、是面向阳光的,然而这只是我以为,实际上我都是伪装,伪装自己很温暖来温暖自己,伪装自己很博爱来讨好别人……
随着武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我深深的明白了武老师专栏的宗旨“认识自己,理解别人”;随着对自己内心深入的剖析,我逐渐学习着如何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跟随着武老师的步伐,我逐渐找到了自带的阳光,逐渐触摸到了来自内心的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