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弘丹21天零基础写作训练营读书让生活美好
读书|《东方快车谋杀案》—法治与感性的对决

读书|《东方快车谋杀案》—法治与感性的对决

作者: a349aa9fc0c1 | 来源:发表于2019-07-18 21:53 被阅读2次

    我们常在新闻中看到一些比较有争议的案件,无非是情与法的对决。比如前一段讨论比较多的,见义勇为的小伙子为制止欲行凶者,对其造成误伤,行凶者无罪释放,见义勇为者却被拘留14天。这类新闻引起了广大的争议,有的人认为既然造成误伤就该承担法律责任,有点人则认为,虽然造成误伤后果,但初衷是为了阻止行凶,属于情有可原。其实大家讨论到最根本的是情与法的边界,该如何界定。这让我想到一本书,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

    阿加莎·克里斯蒂,无可争议的侦探小说女王,侦探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东方快车谋杀案》是她非常经典的一本小说之一,后来被各种推理小说争相模仿,也被拍成电影,广受好评。

    这本书的情节设计的很精巧,不同于其他侦探推理小说,侦探的推理分析和思考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而非站在上帝视角,同时还有其他人物配合着在思考中提出一些读者可能同样疑惑的地方,调理很清晰;前半部分很多细节都与后面的结果相互呼应,读完会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阿婆设下的埋伏,细细想来只恨自己当时没有在意这重要线索。结尾的设计具有一定时代特点,正义和法律该如何界定;恶贯满盈的罪犯因为缺乏证据便可逃脱法律的制裁,那么应该接受人们的审判么;是值得读者思考的。

    虽然情节近乎完美,但是这本书我只能给4颗星,因为翻译的实在有些生硬,没看过其他译本,无法对比,但这本的语言着实谈不上优美,甚至很多都是直译,不太符合中文的语序,看起来虽然不影响理解,但十分别扭,建议尝试其他译本。

    这本书中涉及不少人物,外国人的名字好难记,而且会一会儿写名,一会儿写姓,一会儿又用国籍或身份代表,实在看的有些晕头转向,建议读书时做好人物笔记。整理了一个人物简介,不含剧透,可供参考:

    ---以下剧透---以下剧透---以下剧透---

    不知道是不是把看书时间拉得太长的原因,这本书看得我实在晕头转向,跟着侦探的思路去推理,发现有硬核缺陷,侦探波洛先生居然有金手指,知道那位阿姆斯特朗太太母亲的姓氏,而这是猜测和推理的关键,他又根据这一推测大胆试探各位乘客,最终复现了真实案情。阿婆这样临时补充信息,让我有些沮丧,如果这一条信息不是在推理过程中提到,会更好些吧。我还是觉得所有线索都应该像其他很多信息也曾经在前文铺垫过一样,而非在案情中出现。

    结尾时,侦探波洛问公司董事布克先生的看法,布克先生建议把第一种推论告诉南斯拉夫警察,也就是为凶手们开脱了罪责。这种法外正义,让我有些失落,为什么罪人不是受到法律的惩罚,而是被这“十二人陪审团”裁决,最后波洛也选择了放过他们。法律存在一些漏洞,需要不断完善;执行中有些问题,让民众争议颇多;但这些都不是以暴制暴的理由。人们大多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如果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判定他人有罪,并去执行裁决,那么法律终将崩塌。正因为法律中存在疏忽,我们才要更加努力地去维护法律,健全法律,为之奔走,为之高呼。当然,每个人的观点都会被时代所影响,波洛放过了凶手们,现在很多书友则对其正确性表达出质疑,这足以证明在大家心中,“法治”已经战胜了“人治”,成为更多人的准则。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时代,但我相信我们正在迈向更好的时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东方快车谋杀案》—法治与感性的对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sgr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