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生死两难
公元前98年冬天,大汉王朝长安城的监狱里,一个人正面临着人生最艰难的抉择:要么去死,要么选择宫刑。死,对他来说并不难,作为一个有着高贵气节的士大夫,能保留尊严、不失名节地死去,也是一种慷慨的意气。但对于他来说,生命又是奢侈和厚重的,他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快意生死。因为,他还有一项重要的使命没有完成——一部接亘古之历史、续千年之文化的史书还在撰写当中,完成尚需时日,如果就这样死去,他父亲临终的遗命、他一生的理想、他倾注的心血,都将付诸东流。
而选择宫刑,就意味着将承受世上最大的耻辱,从此成为世上最卑贱的人,再无抬头之日。汉代设立宫刑的初衷就是“废精神、断意气、为世之所弃。”宫刑不但摧残你的身体,而且剥夺了你的精神和人格,让你变成一个毫无尊严、人人唾弃的行尸走肉。这是对人最大的侮辱,所以就连一介草民也不会自取其辱,何况他这个饱读诗书、人格高尚的士大夫……。
他陷入了巨大的矛盾和痛苦之中。
选择死,可以保持尊严和名声;选择宫刑,就意味着以后只能像猪狗一样卑贱耻辱的活着。一边是死亡、一边是耻辱;一边是理想,一边是尊严,他在现实中找不到答案。他只能将目光投的更远,从深邃的文字里、从古代的过往中,去触摸那些伟大人物的灵魂……。结果他惊奇地发现——那些在历史上屹立挺拔、名垂千古的人物,无一例外地久历磨难、屡遭挫折,在生与死之间无数次的挣扎……。
文王姬昌被长时间囚禁在羑里,反而推演出了《周易》;孔子一生颠沛流离,久遭困厄反而写成了《春秋》;屈原屡遭排挤、驱逐流放反而写成了《离骚》;左丘明命运不济、双目失明反而写成了《左传》……。他们没有被困难压倒,没有被困境折服,始终如一坚持理想,终于取得成功。这应该才是智者身处逆境的智慧、强者面对困境的态度啊!于是他坚毅地做出了选择。并坦然郑重地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惊世之言。
这个人,就是司马迁!
在此之前,他虽然不是出身名门,青云直上,但还算顺风顺水、波澜不惊。但人世的暗流漩涡实在是太多了,势单力薄、毫无背景的他终于失足落水,从此在阴风恶浪中沉浮,再也没能上岸。
(二)行游天下
司马迁出生在汉代的高门原、黄河龙门的岸边,在这个“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发生地,父亲当朝太史令司马谈给他取名“迁”,即升迁之意,期望以后青云直上,飞黄腾达。
他少年即有大志,十岁就能识读古文著作,遍览古文经典。中华文化的人格精神和价值取向早早的在他心里播下了种子、扎下了根。几年后,他随父迁居长安,得以进入汉朝的最高学府——太学学习,在这里他得以接受大师名流的教诲,全面深入的了解当时的典籍文化,他的学问和见识,又更上了一层楼。
颇有远见卓识的太史令司马谈知道,学习典籍文化只是一个方面,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只有义理结合、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学问。于是在他的安排下,司马迁在二十岁那年开始了意气风发而有艰苦卓绝的天下行游。
他从长安出发,乘坐传送公文的邮车一路南行。他渡过江淮,去探访五帝之一的传奇治水英雄大禹的长眠之地——禹穴;他登上九嶷山,拜寻舜帝陵寝;再到《离骚》诞生的沅江和湘水之间,寻访屈原的足迹。他还向北渡过汶水、泅水,在百家争鸣的发源地原齐都临淄拜师学习;在孔子故里研习礼仪;在孟子邹城学习乡射。期间他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数次遭受困厄。但探索新奇,历尽磨难的行游正在不知不觉中强健着他的筋骨;丰满着他的精神;磨砺着他的意志,他像一只远翔的雏鹰,视界逐渐开阔,羽翼逐渐丰满。
此时汉朝一统天下已60余年,但此前数百年的连绵战乱使史书遗失殆尽。司马迁特别喜欢那些散佚于民间的历史故事 ,敬仰那些伟大的历史人物。奔走在他们生活过的土地上,寻觅他们的足迹,他们原本模糊的形象渐渐丰满和清晰起来……。一个个浩大的历史舞台已在他心中搭建,一幕幕波澜壮阔、精彩纷呈的历史大戏即将上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