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10月份开始,一直到昨天才读完的一本书《当仓央嘉措遇见纳兰容若》,历时8个月才完成了此书的阅读。全书分2册,上册以仓央嘉措为主,下册主要讲述纳兰容若。作者在介绍两位词人生平的过程中,穿插进词人的词,全书文笔优美清丽,也没有一般人物传记的琐屑与生硬。事后看到别人花四个半小时就翻完的书,于我却有长达8个月的时间跨度。
选择的形式
也许有人会疑惑,为何持续了8个月的时间呢?精读?研读?主题式关联性阅读?遗憾的告诉大家,都不是。只是以朗读的形式进行阅读,然后在喜马拉雅里完成音频录制。而持续的整个过程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实践之后重新回溯到当初的选择,反思整个过程之后理清了很多事情。
过程的复盘
当初想到要以音频的形式记录自己的阅读轨迹时,只是一时美好愿望的心血来潮,初衷很简单:“你用耳朵,我用声音,咱们一起,共同阅读一本书吧~”当自己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也希望身边的亲友跟我一起享受时,考虑到大家平时工作时间都比较紧张,还有爸爸妈妈眼睛长时间看字会比较费劲,所以就想,不如我用朗读的形式来阅读,录制出来后,朋友们在散步啊,上下班的路途中或者爸爸妈妈睡前躺在床上的时候,不就可以用耳朵跟我一起阅读啦~于是就在喜马拉雅上开通了主播功能,开始自己尝试着录音。
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流畅性。
刚开始时,有时候读到某个地方会念错,或者夹杂着口音,录制过程磕磕绊绊,不是莫名其妙的紧张就是干巴巴的让人想打瞌睡,再不然就是用力过猛让人听起来很不自然,好不容易录完一遍之后,又要重新再来,一遍一遍的重复,尽可能的减少失误,有时候十多分钟的文章,我最后可能要花上两三个小时才能录好一个比较满意的音频。好在坚持一段时间之后,错误率就慢慢下降,录音也越来越轻松,越来越顺利,有时候一遍过。而朗读方面,由于之前没有经验,当自己真的尝试之后,就开始留意那些优秀的主播是如何处理语气和语速的变化,如何把作者文字里的感情用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慢慢的,我朗读的文章越来越自然,别人听起来也越来越舒服了,有好友反馈,跟刚开始相比,我已经能够收放自如了。
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节奏性。
由于只是当初的心血来潮,根本就没有认真考虑过录制音频的节奏,是每天都录还是一周一个,没有做好规划的结果便是随着自己的性子放任自流,心情好的时候一天录制好几个,没兴致的时候几个月都不录一篇文章,偶然想起来又去录几个,就跟玩儿似的,没有建立一个比较规律的节奏,断断续续的进行着,也就有了长达8个月的时间跨度。现在反思之后决定,还是要建立一个自己能适应且稳定的节奏,就像007的写作节奏一样,至少一周一篇,这样在连贯性和持续性上才会比较有生命力,建立属于自己的行动和思考的周期才能更好的进入正循环。
遇到的第三个问题,便是经历的低谷期。
在我持续的录音一段时间之后,当初目的之一是想家人朋友跟我一起欣赏这些优美文字的,可结果发现我觉得如此享受的一件事情他们都不怎么感兴趣,在我眼里的什么追剧、打游戏、聊八卦都是在浪费注意力,有那点时间还不如学习点有干货的内容,可现实就是,我认为的虚度在有的人眼里就是乐趣无穷,而我眼里的宝贵资源就是有人不以为然。其实那段时间挺失落的,我满心欢喜的为别人做那么一件劳心劳力的事情不但没有正反馈,有时候还会招人烦。也有人冷冷的说道:“靡有不初,鲜克有终。”慢慢的,自己也不再鸡血了,偶尔还是会默默的朗读,录完音,上传完毕就退出APP,不再发朋友圈,也没有再跟人提及此事。坚持在《得到》学习一段时间后,看问题的角度多元化的同时,也想清楚了很多问题,也对,平时一旦有空闲时间就争分夺秒追剧和打游戏的人,哪怕你再为其考虑节省时间录好音频,他也是没那个时间去听的。问题的根源是我所努力提供的,不是别人真正需要的!而学着用更加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不同的个人偏好,不带优越感的去看轻别人所钟爱的事情,不自以为是的评价别人偏好层次的高低,理解并尊重差异的存在,不正是我们迭代完善自己的目标之一吗?另外,对于朗读录音这件事,我不是为别人而做,而是为了自己成长和提高,朗读文章不正是只字不差阅读的必要条件么~有时候我们决定做一件事,能得到身边亲友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们的幸运,而倘若收到的是无视,甚至是冷嘲热讽,那才是人之常情,人生常态。既然自己认定,便默默践行,不足为外人道也,更不应就此止步!
遇到的第四个问题,收到负面评论。
其实在自己持续一段时间之后,虽然没有亲友对我的关注与支持,但我也收获到几百名粉丝,这是我当初做这件事时所始料未及的,心里还是有点小开心。互联网的力量就在于,哪怕地处天南海北,总可以自然而然就筛选出志趣相投的一群人,这样的聚集,没有了生活中碍于情面的违心迁就,纯粹且真诚。不过,正当我有点沾沾自喜的时候,我收到了来自听众的一条负面评价,“那么优美的文章,被你读的有气无力的,简直是糟蹋了作者的心血。”其实看到这条评论的时候,心里还是挺憋屈的。首先,我不是专业的播音员,我也在努力着一步步变好,为什么要用专业水准要求我呢,达不到你所希望的理想状态就对我发泄情绪,合理吗?其次,记录自己阅读轨迹这件事本身只是个人行为,我没有强制你收听我的朗读,不喜欢不听就好,也没有妨碍到你,为什么要跳出来对我横加指责呢?怒火中烧的我点开那位评论者的主页,想看看到底是什么妄人,结果我发现,她也在自己朗读录音,已经读了好几个专辑了,可居然没有一个粉丝和订阅,点开她的音频,不但吐字不清,带有强烈的口音,而且也不流畅,时快时慢,但是有一点,感情非常饱满,透过她朗读的状态,我能够感受到她对所朗读文字的热爱与用心。突然间心里的情绪一下子没了,还有些惭愧,或许在发音的标准上她会被人诟病,但她对于所读作品的热忱是我远远不及的,我确实没那么投入,也确实没有细细揣摩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感,不管她的批评是否过激,但她指出的问题我确实存在。而每篇文章的录制,也都不是在自己状态最佳的时候进行,也没有在朗读前认真阅读一遍,查清楚那些不会的字音,体味作者的思想,很多时候我都是拿起书,点开背景音乐就开始朗读,确实不够认真与慎重。不能因为只为自己朗读,就不考虑听众感受,不深究音频的质量,既然放在公开的平台上,也就不只是我个人的事情了。调整状态与认识之后,我又重新上路。
思想的变化
在这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随着不断学习和思考的深入,在朗读同样一本书的时候,我的思想慢慢开始发生了变化。一开始,我非常喜欢作者的文笔,清丽优美,把词人的生平写出了诗词般的意境,在读仓央嘉措那部分时,我又再次向往着雪山的圣洁,布达拉宫的神圣,爱情的美好…即便自己也曾去过西藏,却远远没有文字的洗礼来得彻底。在读到仓央嘉措作为政治的棋子被人摆布等一连串的悲惨遭遇后,既心疼难过,又愤懑痛恨,为什么那些虎狼之子如此心狠手辣却不断得逞且安逸自在,为什么那个纯净至此的性灵要历经百般磨难,尝尽世间种种苦果?而当读到仓央嘉措的诗时字里行间弥漫的都是对世人的慈悲,对生离死别的豁达,那种天地间的大气和穿越轮回间的超脱,又让我重新思考世间的无常与生命的坦然。
可以说,在刚开始的几个月,我对这本书的作者真的是无限崇拜。然而,坚持了一年,经《得到》各个专栏的学习和阅读后,到这本书快结束的最后几个月里,自己开始慢慢的反感这样的文风,我发现自己开始带有批判性的在读这本书了,文字的优美之余,体会不到词人性格的饱满,整本书只有一个主调,便是对词人的赞扬,没有任何的负面描述和介绍,看完书后我只感觉到仓央嘉措和纳兰容若根本就是完人,没有一丝缺点,只要是他们的爱情,便都是世间最纯粹美好的感情,都值得颂扬,其余的一笔带过平淡无奇,比如纳兰对其没有感情的续弦官氏和小妾颜氏,在政治的婚姻里受害者不止纳兰一个,可整本书只渲染纳兰的痛苦及命运对他的不公,仿佛只有纳兰才值得被人怜惜与心疼,不禁让我想到,难道只有有才华的人才值得同情吗?其余无关痛痒人的遭遇就可以活该与无视吗?这种非常明显的偏颇难道不是另外一种歧视吗?看完整本书后我只有一种感觉,人世间所有命运的不公,所有的悲惨遭遇都发生在仓央和纳兰的身上,所以他们值得我们怜惜与遗憾,当然,我也非常遗憾和惋惜这两位词人的命运,可是,再理性想想,每个人的人生不都是如此这般无常的吗?而我们了解他们的坎坷,是因为他们有才华,是名人,所以有人愿意为他们著书,我们才会知道,可并不意味着,从古至今,千千万万个无名无才的小老百姓没有遇到各种不公与坎坷啊,默默发生却无法闻达于世人,仅仅只是因为,大部分的普通人,也许没那么有才,没那么有名,既不是宗教领袖也不是相府公子,因为不是权贵,所以不值得让人痛惜扼腕吗?
当然,说到这里我并不是要诟病这位作者,我依然非常欣赏他的文笔,只是自己不再像原来那样,看到大咖的书只知道一味的阅读和盲目的崇拜,而是开始有了自己的思维框架,批判性、多角度、多维度的去看待不同作者的文字,开始慢慢有了自己的思考。
我依然喜欢仓央嘉措,喜欢着他的诗,但我更愿意去欣赏他作为人那般的存在,有小时候的淘气与可爱,有青年人对爱情的真挚与向往,有苦难后每个人都会面临的脆弱与无助,也有历经坎坷后的超脱与慈悲,他是那样一个灵动鲜活的生命体,而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给人开示的活佛;我依然喜欢纳兰的饮水词,喜欢着他的才气,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他不是那个整天伤春悲秋沉浸在个人小情小爱里的富家公子,有着男子那份心怀天下的大气与坚毅,在战场上厮杀出一个铁骨铮铮的血性男儿!
那本8个月才读完的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