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抱怨呻吟区。在前文中我们讨论了发散式的思考和收敛式的思考。而且结尾处也说明了这两种思考方式往往都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回顾会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是当团队试图从不同的想法中学习总结并就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达成共识时,经常会遇到挑战。这些挑战,会给我们带来不舒服的感觉,一般被称为“抱怨呻吟区”,这个名词来自于Kaner的《Facilitator's Guide to Participatory Decision Making》一书中Diamond Model of Participation。
如上图所见,在收集了足够的发散性想法之后,团队需要组织信息、聚焦信息、达成共识,以便于进入收敛式思考的阶段。在发散式思考和收敛式思考中间的这段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抱怨呻吟区。
抱怨呻吟区因为需要达成共识,这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的过程,在此期间会遇到各种挑战,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
担心争论。由于需要在各种不同角色、不同维度、不同方向的发散性观点中找到共识,争论或者分歧是避免不了的事情。但是担心争论的这样一个状态会阻碍我们去理解每个不同的观点,是找到真正共识的一个很大障碍,也是需要我们引导去克服的一个挑战。因为在不愿意争论的时候,人们很容易随便同意一个观点,这样会议很快结束,大家都轻松了,但达不到会议的目的。尤其是东方国家的工程师团队,自带“害羞”属性,更是加剧了这个挑战。鼓励对话而不是争吵,立论而不是驳论,世界咖啡等引导方法是会议主持人可以使用的工具,帮助群体用良性的“争论”来达到充分沟通的目的。
打断别人。在抱怨呻吟区里,人们往往失去耐心,极端情况还会打断别人。这是因为人们刚刚在发散的时候往往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他所熟悉的、他的认知都是一直在他这边,要跟别人的观点达成共识就成为了挑战。换位思考是个很好的方法,比如讨论项目的可预测性,那么从开发的角度去看问题是不是需求总在变更?从产品的角度去看是不是开发优先级有问题?从测试的角度去看是不是质量有问题?换一个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便于团队在同一个层面去对话,也使得人们容易听得进去别人的看法。
没有流程。讨论的过程和时间都不可控,团队容易变得没有耐心。可以事先告知团队我们在使用这种参与决策钻石模型的方式来讨论问题,并简单描述它是如何工作的。然后在进入抱怨呻吟区以后,可以使用工具,Liberating Structure中包含了大量实用的工具,比如1-2-4-all,可以帮助团队成员更有结构性的去讨论问题并达成共识。
不聚焦。由于抱怨呻吟区的前一个阶段是发散思考区,收集的想法和方案发散的很厉害,进入下一个阶段讨论过程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各说各的,漫无边际,长时间回不到重点上。这时候我们需要强调目标,也就是这个会议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所有的行动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讨论的内容当然也不例外,清晰且及时强调的目标将帮助聚焦。
各执己见。难以达成共识的一个挑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越说越热闹,谁也说服不了谁。这个情况出现的一个原因是团队个体陷入主观的视角,跳不出来。这时候可以通过问问题,展示历史数据,提供过往的相关例子等方式,让讨论的双方从主观视角切换到客观视角,基于客观的事实达成可信的共识。
写在最后,接受呻吟区,虽然它让人并不舒服,但是它是真实存在的,个体与互动本就是敏捷宣言的第一句。然后拥抱呻吟区,引导团队,完成挑战!
参考文章:
https://www.infoq.com/articles/facilitators-guide-book-review/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