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经典理论,叫“建构主义”,指的是所有被认知的事物,都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建构的产物。
乍一听,云里雾里的,更不知道这个理论有什么用。
现在,我们把它代入到日常生活里面去,大家就更容易理解了。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拖延叫做“拖延症”,听起来好像是一种病。而一旦因为这个耽误了事情,就会自我反省,要是我克服了拖延症,就不会造成目前的情况了。
其实,“拖延是一种病”只是一种主观建构,并不是客观事实。
现在,我们来换一种建构,比如“拖延是一种时间管理策略”。
我们要处理一件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时间很充裕,所以我们做的很认真,很细致,结果太投入,忘了时间,发现交付的时间快要到了。
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以超高的效率完成剩余的部分,以保证按时交付。
有没有很熟悉的感觉?没错,这就是拖延。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优化一下这个流程,在刚接手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妨把它放在一边,先去处理其他事情,到最后的时刻,再以超高的效率完成。
这样一来,这种时间管理的策略就变得有效且高效了,拖延也不再是一种被人诟病的缺点了,反而成了一种倒逼自己提升效率的方法了。
你看,换一种建构,就是换一种看问题的角度,这个角度的背后,往往藏着无数种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