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一九七九年十月,从筹备到开工,耗时近三年的方山化肥厂,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突然接到山西省政府的红头文件通知,要求方山县化肥厂的建设项目立即停建。
由于通知来的太突然,从指挥部的领导到工地上参加建设的几百名工人,对此消息无不感到十分震惊和扼腕叹息!
当年方山化肥厂的建筑工地,在距今已有近二千年的东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汉王国刘渊的左国城以北约五公里处,也就是现在的峪口村与圪针湾村之间一个土丘上。在这里至今还有当年留下的许多建筑物,只是这片建筑孤独无奈的杵在那里已无声无息。不知有多少人还能记起,四十多年前这里曾有过昼夜灯火通明,工地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展现过一派热闹繁忙的建设景象。记得曾有几百名青年男女在这里冒严寒顶酷暑,夜以继日地奋战。他们前后耗时三年,用自己勤劳勇敢的双手,一砖一瓦的建了一座年产三万吨碳铵的工厂。
方山县是一九七一年经国务院批准,山西省重新区划时,从离石县分出去的。虽然县域总面积有一千四百多平方公里,可全县的人口只有十万上下。区域内的地貌成北高南低之势,东西两侧山峦跌宕起伏,宛如横卧在方山境内的两条巨型蟒蛇,它雄宏壮美、蜿蜒曲折。在两条巨蟒间,由于受大自然的长期冲刷,鬼斧神工的造就了一条绵延近百里长的开阔大川,下游的人们称其为北川。
方山区域内的耕地大都处于高寒山区,这里风多土寒、降水量少、无霜期短。加上北方一般受西伯利亚的季风影响较大,所以方山境内一年四季刮的西北风多于东南风。特别是县城圪洞,更是一个干燥多风的地方,当地的老百姓对这里的刮风有着形象的比喻:“我们这里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就要刮半年”。
圪洞以北,更是地广人稀,老百姓的习惯是广种薄收。因为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多数土地只能种植莜麦、谷子、油料、土豆等耐寒耐旱作物。
过去方山长期以农业、畜牧业为主,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县,财政来源主要靠国家补贴。县域工业除了大武酒厂和西相王的水泥厂外再无工厂,财政的收支经常捉襟见肘,境内的交通、水利、城建等基础设施也非常落后。在当时的这种情况下,能争取到国家的项目投资,建一座化肥厂是全县的一件事大事。
工厂的土建工程基本完工,设备已经安装调试,一百多工人已赴汾阳县的峪道河化肥厂,开始一对一的岗位培训。这时候突然让停工下马,设备原地封存,工人就近安置。对这样一个事实,人们一时难以接受,工人的情绪瞬间出现了波动。特别是三年前招进来的农民工,他们原本想着,化肥厂建成投产时,他们的身份就可以由农变工,个个成为被人羡慕的国有企业的正式职工。由于大家都怀揣这样的梦想,所以在整个建设期间他们就一刻也没敢懈怠,从刨土,挖砖,烧灰,打基础开始,一直拼着命在工地上劳动。眼看工厂即将竣工投产,自己为此付出的努力却要成为泡影。这无疑像一位孕妇,经历了十月怀胎,临产前被医生告知婴儿已胎死腹中,这种欲哭无泪痛苦是别人无法体会的。
最难过的莫过于建设指挥部的总指挥刘玉山,他四十岁左右,军人出身,柳林县刘家山公社人。从部队转业后被安排在方山县工业局任副局长,化肥厂上马后,兼任化肥厂建设指挥部总指挥。他一个标准的军人形象,高高的个子,匀称的身材,有一股男人特有的气质。一年四季戴一顶绿色军帽,习惯性的穿一身旧军装,衣服的每棵扣子扣的十分整齐,就连风纪扣也不曾见过他解开。古铜色的脸上长着许多大小不一小痘痘,可一点也不影响他在工人中的威信。三年时间里,他一直吃住在工地,既是指挥员也是普通劳动者。经常和工人一起扛水泥,抬钢管,什么活重累活他都干。而且干的有模有样,实实在在。他喜欢外出时骑着一辆幸福摩牌的双轮摩托车,由于刘为人正直,处事公道,作风严谨,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所以不论在工人中,还是在方山老百姓的眼中他都是一位好干部,刘曾先后担任过方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山县政协主席。
我是一九七八年八月初被化肥厂跨县招工去的方山,同时去的还有离石、临县和方山本籍的知青,约一百五十多人。入职后,我们被集中在距离厂区的建设工地的十里以外,一个叫杨家会的农场。安排我们在这里边学习,边在东相王的河滩捣石子,为建厂提供人工混凝土需要的碎石料。
来农场负责管理我们的领导叫雒锋涵,一个长着满脸胡茬的胖老头,据说他曾担任过某公社的革委会主任,当时任化肥厂建设指挥部的副指挥。
在杨家会农场,女工统一安住在一排依山而建的窑洞内,男同志住在两大间坐北向南的大仓库里。集体开灶做饭,每日两餐,一位姓杨干部负责我们的伙食安排。饭菜是上午一般有稀饭和玉米面窝头,下午是葫萝卜土豆熬的大烩菜,偶尔吃顿白面馒头更多的时候还是以窝头为主,一百大几十个刚入职的新工人,年龄只有二十岁上下,除了学习和劳动外,有时还组织些军训活动和一些简单的体育比赛。但大家更喜欢的是,一大伙人站在农场的院子里,听一位叫刘小(晓)平的女工演唱临县秧歌。她现编现唱,歌词创作的诙谐幽默,再用临县土话唱出来句头接句尾,内容表达的诙谐幽默。寓意深刻明白。上句下句连贯押韵,吐字清楚声音圆润流畅,非常好听。大家听的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掌声不断。为大家在农场艰苦单调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快乐,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月后我早于大家离开了农场,被领导安排先回到厂区,让与另一位同志一起跑省化二院,主要是来回传递一些工程用的各种施工图纸。没多长时间就调到车队,拜郝振平师傅为师,开始学习开车。
当时厂区还是一个大工地,到处都在热火朝天建设中。吃住条件非常简陋,我们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棚内,有个建好的食堂,可人多灶小,不是停水就是停电,饭菜只能将就着吃。好在有个炊事员大姐叫云爱,她对我格外照顾,时不时的给我开小灶。所以我在厂工作的多半年时间,在吃饭问题上没有受任何委屈。
业余时间厂区的高音喇叭常能到厂部播音员冯翠萍清脆甜美的播音声,她时而播个通知,时而广播喊人,也有念工地的简报和表扬好人好事的声音,这种声音穿透力极强, 在空旷热闹的建设工地上,给每一位参建人员鼓了劲 加了油,激发了大家的决心和信心。
当时厂里还有另一位副指挥,叫车建仁,分管后勤和供销。老车话很多、人勤快,操着一口柳林北山的腔调,吐字有力,发音较急。声音不会抑扬顿挫,说话从开始到结束,每个字始终都在一个音符上,常把哈啦两个字当作句号用。他是一位责任心和业务能力都很强的领导干部,他工作热情高,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为人老实和善,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心扑在工作上,从来也不见他有闲的时候。是他把我从离石带到方山,他是我事业上的第一位恩人。
我们后来才知道, 化肥厂的停建,是中央根据我国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和发展变化情况,从全国的大局需要出发,调整了国民经济计划。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要集中力量上一些制约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削减停建一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小项目。方山化肥厂就是第一批被削减关停的项目之一。
工程停建相对说要容易一些,停就停吧!大家议论一阵子也就过去了,但人的安置却需要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
当时职工的主要来源有,民政部门安置的复退转业军人,有吕梁行署劳动局用招工指标从全区三个县安置到这里的一百六十多名知青。还有从其它单位调入的和学校分配的一些人。但更多的是方山本地招来的民工,身份应该是亦工亦农吧。
经过有关政府部门的不懈努力,分批次把正式职工就近安置在方山县的各个机关、事业单位。也有一部分人安排在商业、供销,企业和其它部门。民工兄弟只能牺牲自我、顾全大局、虽然心里有说不尽的委屈,但也无奈,只能服从组织的安排。多数同志返回了原籍,重新参加了农业生产。
二零一六年夏天,原参加方山化肥厂建设的民工队自发地组织了一个座谈会,我在化肥厂工作虽然只有一年时间,但也接到通知,欣然参加了这个聚会。见大家都已两鬓斑白,面貌体态也不是当年。但同志们能在四十年后再次重逢,一张张爬满岁月痕迹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幸福的笑容。他们没有抱怨、没有牢骚,有的都是无限的感慨和美好的回忆。
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十三日於离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