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习作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我每日写文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继续阅读《改进小学习作教学的几点思考》这篇文章时,这两个问题涌入脑海,缠绕在一起。纠缠不清,很是头疼。
我尝试回答第一个问题:
孩子们习作的目的就是训练他们对于祖国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用习作这种输出方式倒逼阅读的输入。
文章则这样写道:写文章的真正目的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生活见闻和感受。
很明显,我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是完全高高在上的角度来说的,功利性太强,不是吗?——“训练”“运用”“倒逼输入”等词语的运用可以看出。然而,作者站在平等对待写者的角度来分析,就所有的写文章的人而言,不论大人小孩,不论男人女人,不论国内国外,最初的,也是终极目标就应该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生活见闻和感受。
对于孩子们的习作,我们教师则赤裸裸地暴露出功利性——为了一个好分数。家长、学生也都默认。
如果学生的习作只是一味地完成教材或教师要求去写,长此以往,学生无法能写出自己内心真正的见闻和感受,又怎能真正的热爱写作?
然而,作为教师我们不能逃出教材,教材的习作编排也是费尽心思,我们必须遵循教材。所以,我觉得在每次习作之前,需要真正调动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通过“调动”能让孩子们回忆起什么,或者直接带他们去经历一次,比如,____即景作文,带他们去看日出,品雪花飞舞的味道......这样,那些发生的事情,那些情绪的变化,那些记忆里的碎片文字能够通过孩子们的思维整合,组织架构,最后呈现出一篇文章表达出来,这,才是我们教师要做的。这也可以达到作文章的目的: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生活见闻和感受。
当然,生活中,如果做一个留心者的话,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很多瞬间值得抓住,引导让孩子们在那一瞬间,把这样的感受记录下来写下来。这,也是可以表达出生活见闻和感受的。不必拘泥于课本的八篇习作。
长此以往,孩子们会写写写,写得停不下来……
村上春树说:
我们每个人,都好比一座双层建筑。入口在一楼,那里住着我们的家人;二楼是每位家人各自的房间,大家可以在这里自由地听音乐、读书。还有一个地下室,我们姑且称之为“灵魂地下一层”。这是一片广阔的空间,储存着我们记忆的碎片。而不为大部分人所知的是,在更深处的“地下二层”,还有着一间漆黑的屋子。没有人知道这个黑屋子有多深,也没人知道它的最低处能到达何处。
孩子们和我一起,写写写的话,总有一天,“灵魂的地下深层”的表达可以自由涌出......
写到此时此刻,第二个问题也随之解开......
拉开窗帘,万丈阳光就如淘气的孩子一般冲进了房间,屋里顿时明媚起来,活泼起来,春天的美好已然来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