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的路上,快到十字路口时,听到马路对面有人通过话筒在唱歌,嗓音还挺清脆,侧耳细听——是刘若英的《后来》。
穿过马路后才看清唱歌的人,那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子,旁边放着拉杆式的音箱,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坐在旁边自己在玩。
她们面前平铺着一张纸,上面简单的写着“我老公得了白血病,无奈之下只好放下自尊出来乞讨,请帮帮我,愿好人一生平安”,最后还附有支付宝和微信的二维码……
一直以来,我印象中的乞讨是因为天灾、疾病、战争等引起的,为了不至于被饿死冻死,所产生的一种行为。
模糊的记忆中,他们穿的破破烂烂,蓬头垢面,大多一手拿着一个破碗,另一只手拿一根棍子。走到门口,就开始喊:“叔叔、阿姨,给点吧!”
他会站在那里一直这么喊着,直到主人端着一只碗出来,里面是一些剩菜剩饭,乞讨的人赶紧把自己的碗伸出去,等着对方将饭菜倒进自己的碗里,才会转身离开。
有些人饿急了,会站在那里直接端着碗往嘴里倒,没几口就全下了肚,然后伸出舌头把碗上粘的汤汁舔的干干净净,还意犹未尽的砸吧着嘴,眼巴巴的看着那家人,心软的人会转回去,搜罗一下,看还有没有什么能给的,再拿点出来。
有的也会不耐烦的挥手赶着:“没了没了!走吧走吧!”,看主人家不会再给了,才转战下一家。
那时候,街上的狗也多,时不时就会碰到三五只,看到有乞丐出现,就使劲向他们狂吠。还好他们手中拿着棍子,边走边朝狗们挥舞着,直到乞丐走远了,狗狗们才悻悻地回来。
过年的时候,对乞丐来说也是最好的时候。
家境好点的人家,除了准备家里过年的吃食,也会专门为来讨饭的乞丐蒸一锅差点的馒头。所谓的差点,是指做这个馒头的面粉里会掺一些杂粮(那时精面粉若不够吃,杂粮是作为补充存在的,不像现在是属于健康食品),色泽偏黑。
这个时候来乞讨,人们一般不会驱赶,多多少少都会给点,大家有这样一个共同认知:要不是实在过不下去,大过年的,谁还跑出来讨饭呀。
后来才知道,这只是乞讨的一种。
还有一种乞讨者,将乞讨当作维持长期稳定基本生活的一种方式。他们如果放弃乞讨照样可以生存下来,却选择乞讨作为其追求利益、满足生活需要的一种手段。
这种职业化的认同,远在清朝时就出现了。那时,就对乞丐的管理实现了制度化,同时也承认了乞丐的职业化。将乞丐编入地方保甲组织,选立丐头为管束之人,查造丐户牌册。
到了现代社会,一部分劳动技能低下、身体素质较低的人,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很难获得较好的收入,一部分人便选择以乞讨为生。
在利益主导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发现乞讨所获得的利益远比种田更合算,当更多的此类人群发现这一有利可图的状况后,就会逐渐放弃原有价值伦理的束缚,加入职业乞丐的大军。
他们不是出于生存需要进行乞讨,而是出于生活需要。
许多人出于同情心,看到老人或者儿童总会不忍心不给;但有些乞讨者并不是像他们声称的那样遇到了什么困难,那些说辞只是博取同情的借口而已。
所以在爱心施舍时,请多个心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