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好老师
一、“当下工作”的“未来前瞻”
我们在努力按当下的教育理念做好教育工作的同时,不能“埋头拉车不看路”,应该积极探究未来教育可能发生的许多改变,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逼近“指向未来”的路。
未来教育的可能趋势有哪些?
智能化趋势,科学化趋势,人文化趋势,综合化趋势,心理化趋势,国际化趋势,个性化趋势,开放化趋势,趣味化趋势,民主化趋势。
因此,今日之教师,就要积极面对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提升自身的持续学习力,逐步转变角色定位,走向教育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的帮助者,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当然,这种“当下”的行动,往往是“渐进”的。时代呼唤微创新,聚小方能成大。具有“未来前瞻”的教育微变革,就能达成“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之效。
二、“未来教育”的“当下使命”
“未来已来”告诉我们,未来教育不在未来,而在当下,在今天正在发生的每一个超越现代教育特征的教育变革,这正是内涵发展的持续。
其一,未来教育新特质:高度开放与“私人订制”。我们就要积极营谋好如何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构建品质求“高”、内容求“丰”、体系求“佳”、运行求“活”、整合求“统”的课程体系,把学校打开、把教室打开、把课堂打开,做真正意义上的开放的教育。
其二,学校教育新景观:平台化、创客化与个性化。我们就要学会运用信息化平台的能力,善于运用大数据分析,尊重学生的差异,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在“世界这个大教室”里,学习随时都可以进行。
其三,学生发展新生态:自主、可持续与终身发展。我们就要认识到我们即将步入“学生决定教育”“学生自主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就要努力把学生的天赋和才能得到充分挖掘,让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和终身发展的人。
其四,未来学习的新样态:平等、开放与师生共学。未来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教师与学生常常以相同“学习者”身份出现,教师当下就要修炼自己的持续学习力和“新学养”.“新学养”意味着教师可以和学生共探,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虚心向学生请教。
其五,教师挑战新基调:使命、功能与生活方式。教师的单向传授的“使命”将被师生的双向交流、多向交流所替代,教师原有的许多“功能”将被人工智能取代,教师将步入更挑战的复杂性的、情感性的、艺术性的、创新性的教学,终身学习将成为教师基本生活方式。
“谋好未来”先要“做好当下”,具有“预见未来”的教师的“当下行动”,“道路”正确,其行必远。
(图片来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