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上健身打卡,减肥打卡,生酮饮食打卡、阅读打卡、背单词打卡、儿童练琴打卡等等,你突然发觉全民都自律了,要是不让自己在某方面自律起来,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各种媒体也是今天一个“二百斤女孩半年减掉一百斤,越自律越美丽”,明天一个“时间不会辜负自律的人,你终将感谢五年前的自己”。可你知道吗?自律这件事跟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们漫长的一生中,自律会因为外部反馈的枯竭而告终。
人们认为自律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可是,刻意让自己变得更好,意味着你并不喜欢当下的状态,你不认可自己,所以你要改变自己。自律的发生是对自身的某个部分失去了控制。例如减肥是对体重增长失去控制或者是对外部经常看到的形象跟自己的比较失去了控制,很多时候后者根本不用减肥。当人们在某事上失控时,就倍感痛苦,不认可自己的现状。为了消除痛苦就会出现以下表现。首先压抑自己。有些人减肥就拼命压抑食欲这种本能。通过在很多事情上压抑自己,成为自己想象中和别人期待中的角色。为了成为“理想中的角色”,人们就用大量重复活动取得某方面的成就。减肥、跑步、撸铁、背单词都属于大量重复的活动。
最终人们发现自律这件事情就是压抑自己,为了获得外部认同而进行重复性活动。一旦外部认同及角色设定消失了,所谓的自律就根本不存在了。打个比方,我们千辛万苦练出了八块腹肌,但此时全世界的审美变成了相扑体型。外部反馈、外部评价体系、角色设定全部改变或消失,我们有几个人还会坚持呢?现在我们还敢说自律的状态是完全理性的状态吗?
还有一种不理性的状态就是自我状态,就是那种直接获得满足的状态。日常生活中的吃喝玩乐就是典型的这种状态。只要我们做了,马上就会感到满足,而且还有那种想做就做的控制感。我们越是纵情做,多巴胺分泌的就越多,这样大脑就不断驱使我们重复做这件事。跟上面的自律对比一下——自律是要求人重复做一件事,自我是大脑驱使重复满足一件事。所以,自我状态更加人性化,他会带来一种彻底的内部满足。
媒体报道的,通过自律取得成功的大牛人物,他们在本领域的成功极少依赖自律,而是纯粹的自我状态!乔布斯对产品品质近乎偏执的精益求精;毕加索在作品中极度的挥洒;杨丽萍在舞蹈世界里的痴迷追求;日本工匠六十年如一日的深耕细作…… 其实,他们都是处在极度自我化的状态,他们所从事的活动,更贴近他们天性,他们越做越享受。他们能坚持的原因是因为沉浸在极度自我化的满足中。如果仅仅是干巴巴的自律,他们根本就做不到如此极致!
聊到这里,我想推荐大家阅读一本在自律和自我领域来回跨界的作品——《自控力》。这本心理学书籍,是近年来比较全面剖析自控、自律心理机制,并提出解决方案的书籍。本书并不是一本心灵鸡汤,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学习到关于意志力科学的科学论断。本书例举的理想实验并不可靠,因为现实中有太多随机因素,突发随机事件可能严重影响一个人的选择,而且这种随机因素的作用是显著的,随机条件是实验室不能制造的。
本书关于自控自律有三条重要理论:
首先是意志力损耗极限理论。自律这种状态通常需要坚韧的意志力。这个理论包含损耗意志力的条件的论述(其中包括外界诱因、自身心理因素、肌体营养条件,生物钟的影响),然后论述了这些条件如何量化影响意志力(例如从早到晚意志力是如何衰减的),进而提出了如何减少意志力损耗的理论(例如应该在意志力旺盛期处理复杂事务,避免在意志力薄弱时处理这类事务,这也是关于如何高效利用我们有限的意志力的理论)。
其次,本书反对强制疗法,不提倡自我克制。而是提倡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欲望,将其引导转化成使自己专注于某些事情或无视诱惑的动力。其实,这也是将脆弱的自律状态向自我状态引导的方法。
最后,作者指出善待自己的重要性,不强求、不压抑。只有行之有效地缓解压力,才能使人们不再为了逃避压力而被诱惑。这也是反对自律状态中的压抑本性和机械思维这两个方面。
读完本书会让读者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律是一种可以训练的执行力,但自律的确是一种非理性状态。
我们现在聊聊除了自律和自我之外的另一种状态——理性状态。这里想用学习英语来举例子。我们希望掌握英语,从而享受英文原著的神韵;用流利的口语享受交流的乐趣;便捷无障碍的检索知识,这就是目标。然后,我们选定教材,制定学习计划,日复一日的执行下去,这个执行层面的东西。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评估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明白从哪些地方能获得自我满足,最后带着这种不断的自我满足,按照实施计划严格执行这件事。
目标、计划、内部反馈、自律——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掌控这支队伍就是理性状态。
完成一个目标、一个项目,仅靠自律是无法长久的。理性状态的有效运行直接决定你做的事质量有多高,你的路能走多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