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了本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之前看了一部分,昨日趁着假期把不厚的一本书看完了。
这本书的内容是出乎意料的朴实。这是杨绛先生将近百岁之时一些自问自答的思考,谈论鬼神,谈论人的肉体灵魂,谈论命与天命,谈论人生实苦与修身等等。
前期确实有点不以为然,毕竟这类的话题即使不看书,多多少少也绕不开。杨先生毕竟所经历的一些年代事在现今早已消失,所以少了些实感。甚至有点狡猾的小庆幸,无论到何种年纪,人们都有跨不过理解不全反复在探讨的这事项。小时候总觉得长大之后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而长大之后依然发现有一个个此阶段的困惑与不解以及不知何去何从。每一个阶段都有需要的挑战和跨过去的坎,所以才有人们所说的人生就是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也是杨先生所言的人生实苦,人需要锻炼以及由此探讨人生的价值。
个人反而更加喜欢摘录的杨绛先生的百岁问答。
最初知道杨先生确实是因为知道她是钱钟书的夫人,知道钱锺书先生肯定是因为有名的《围城》。《围城》太多年前浅浅看过,实在记不得情节内容,大抵记住的只有那句名言: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好似扯得有点远了,实际是看了这个百岁问答方知是杨先生概括的主题,钱锺书先生觉得这概括“实获我心”。杨绛先生说自己说一个老人,净说些老话,是时代的落伍者,突然在当下明白,这些看似平淡的文字里其实是一个朴实的大智慧者,所以不是年轻时才华的摆弄,有些话还是要细细琢磨才明白一些些。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关于三点:一是关于教育,二是关于自由,三是关于爱情。
好的教育不是训示,而是言传身教。杨老和钱老自己嗜读,不知不觉钱瑗也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然后渐渐入道。见多了所谓长辈站在制高点上要求孩子这那,如果自己不言行一致,孩子有样学样,如何能真正做到呢?
另外一点提及价值观的教育,也是现在特别普遍的功利性教育,杨先生举例,一个两三岁小孩收到美术家韩美林作品,高高兴兴回家后又很快拿回请韩美林签名,觉得签了名,这画才值钱。顿叹可惜,这么小的孩子已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价值观的教育难道不应注意吗?
一谈这些好似显得很理想化,即使人各有活法,人生百态,但是教育本身不就是需要正确而理想的引导吗?
自由一词也是从古至今感觉要说烂的,在现有的重重压力下,牛马人生、充满班味等等是人们的自嘲,也希望去追寻自由。近两年好似裸辞去追寻自由,告诉人们人生是旷野是一波泼天的流量密码。不否认这是一种人生方式,但是追寻人生的自由从来不是单一的形式主义,也不是真的随心所欲。“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始终是一物两面,杨先生所言,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是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深以为然,这才是人世间真实的通透的自由。
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是出了名的志同道合的夫妻,有笑言钱先生是“誉妻癖”。笔者询问杨先生自己做为开明家庭和教育中长大的“新女性”却到寒素的钱家当“媳妇”从旧俗守旧礼,这个转换的动力来自哪里?是否有良言贡献给备受困扰的现代婚姻?杨先生答: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对自己而言是角色的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到委屈。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很爱丈夫,胜过自己。这句话给自己是震撼的。前不久有部大热的剧《凡人歌》,里面的cp那隽和李晓悦最终分道扬镳,有个影评提及说到底是因为都是爱自己甚过爱对方。看到杨先生的这句话时脑海顿时浮现的就是这个,一时嘘吁。
杨先生提醒: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要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朋友,也该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相互尊重的伴侣。
个人真的很喜欢杨先生这段话,是一种清流的纯粹。记得很早之前,自己的一个好朋友跟自己说,他考研究生跟导师面试的时候有个英文题目,谁是他最好的朋友?他说当时他说出口的是我的女朋友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朋友也与当时的女朋友成家有了自己的娃娃,即使时隔多年,自己仍清楚记得这个细节,为这个答案讶异和感动。是的,这个时代物质不能完全撇开,不管不顾那是无稽之谈,但是不要忘了什么是最重要的发心。
写到这里,也忍不住再次感叹自己,是不是依然过于理想主义?可是啊,我想当的依然是“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之人,我不想因为生活让自己渐渐模糊,心里渐渐杂草丛生,我依然想追寻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希望内心的世界不曾荒芜,依然有花,细细嗅来,可能尚有一缕丝丝若有若无的清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