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改编的电影已搬上银幕。熟悉刘慈欣的朋友都知道,他的小说以宏大的场面描写和硬核知识为特点,在悬念丛生的情节中去探讨人性的多变。
其实,世界上还有一位作家同样也以这种风格著称,而且他的作品让刘慈欣都爱不释手,他就是被誉为世界科幻小说之父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
刘慈欣曾说过:“我读四五年级时就开始看科幻小说,那时候最喜欢的科幻作家是儒勒·凡尔纳,印象最深的作品是《海底两万里》和《地心游记》。”
刘慈欣的《流浪地球》说的是地球在宇宙中漂泊,而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讲的却是人类在地球海底流浪的故事。
2019年最新版这本书成于1870年,讲述了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和他的仆人康塞尔以及捕鲸手尼德·兰阴错阳差被囚禁在一条高度发达的潜艇中周游海底的故事。
别看成书早,《海底两万里》至今仍不落伍。因为即便是现代,我们对海洋的了解其实并不比太空多多少。
前段时间,中国自主研发的神器“蛟龙”号潜水器下潜到了水下7062米,这是世界同类型作业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而凡尔纳在书中讲述的海底探险已经达到了水下16000米,所以,搁到现在,这本书仍然妥妥地是一本科幻书。
不仅如此,经过时间的淘漉,再用现在的眼光往回看,反而更能感受到凡尔纳惊人的想象力和天才的创造力。
要知道当时机械动力的潜水艇还没有被发明,水下行船还处于想法和探索的时代。
就是在那个时代,凡尔纳却用其天才的想象力不但设计出了横行海底的超级潜艇“鹦鹉螺”号,还从科学角度解释了它的可行性,甚至设计的一系列潜水用具和水下武器,现在看来都充满了未卜先知的魔力。
更有趣的是,在几十年后,人类为研制成功的第一艘电力潜艇和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都不约而同采用了“鹦鹉螺号”这一名字,可见《海底两万里》的影响之大。
当然,所有这一切得益于凡尔纳扎实的科学素养和令人叹为观止的想象力,同时,他娴熟的写作能力也为本书增色很多。
多种因素的汇集,让这本书穿越了时间的考验。至今读来,仍然能收获丰富的海洋知识和波澜壮阔的海洋震撼感。
一、知识丰富,景色壮美
作为一本硬科幻的代表作,《海底两万里》充满了大量的海洋地理知识和海洋动物知识。
故事的几个主角阿罗纳克斯是博物学家,他的仆人康塞尔擅长对动物进行分类,捕鲸手尼德·兰则有着丰富的航海实践经验,而囚禁他们的尼莫船长则更是一个精通机械、语言、历史和地理的全才。
作者不断通过几位主角的视角为我们展现出大海的魅力,最先是地理知识。
据说在当时,作家们同样为创新自己的写作题材而苦恼,最终,大师们找到了不同的道路。
大仲马将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巴尔扎克则将社会伦理学与文学相结合,而凡尔纳却独辟蹊径,他把地理学和文学相结合,由此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独具风格又亦真亦幻的海底世界。
有人说,看《海底两万里》的正确姿势是一手拿地图,一手拿小说。
确实如此。凡尔纳醉心于地理研究,他对鹦鹉螺号的航线设计完全建立在精确的地理知识之上。
鹦鹉螺号的整个航程为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南极海域→大西洋→北冰洋。如图:
航程两万里在书中,凡尔纳如向导一样牵着我们的手前行,像苏伊士运河、好望角、直布罗陀海峡等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不时就会划过你的眼睛。
而且,凡尔纳可不是走马观花,借助人物,他对每一片海域的特点和历史都有所介绍。
比如,当尼莫船长和阿罗纳克斯谈起红海的名字时就说:
十四世纪的编年史学家认为“红海”是以色列人走过之后才有的。
当时摩西一声令下,令海水合拢湮没了法老追击的军队。然后“为志此奇迹,海水变朱红,自此称红海,别无其他名”。
其实呢,托尔湾确实是红色的,像血湖一样。是因为海水中“三瓣藻”产生的红色胶凝物质导致海水变红。
对于海洋动物的介绍在书中简直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每次看完都有一种立刻要冲进海底去感受大自然雄奇的冲动。随便翻开一页引述如下:
在两小时里,整整一支水族大军护卫着鹦鹉螺号的航行。它们你争我赶,争奇斗艳,戏耍着,跳跃着。
我从中分别认出:绿隆头鱼;有两道黑色条纹的海绯鲷;通体洁白,背上布满紫色黑点,尾巴圆乎乎的白虾虎;蓝身银首的日本鲭鱼;身上有六条带子,宛若身着优雅紧身衣的鲷鱼;嘴巴好像笛子的笛口鱼;日本蝾螈;海鳝;身长六英尺、眼睛细小生动、嘴大有牙的海蛇,等等。
除了景色描写,科普知识自然必不可少:
海绵不是植物,而是一种低等动物。它的纤维组织上面有一层半流体的胶状物质,细细的水从这些纤维组织中不断流过,给每一个细胞带去生命,随后又被海绵通过收缩运动排出体外。
这种半流体的胶质在水螅死后便消失了,这时就只剩下角质或胶质的纤维了。那便是家用的海绵。
二、悬念不断,引人入胜
《海底两万里》并不仅仅是靠神奇的海底世界吸引读者。
从写作的角度看,书中混合了多种悬念,即便是没有海底世界的瑰丽,这同样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小说。
小说至少混合了三条悬念主线。
第一条线是危险。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先生和仆人以及捕鲸手,从追寻“独角鲸”开始,到登上潜艇后,一直处于危险之中。
有落水失救的危险,有大战野人的危险,有在海底和鲨鱼搏斗的危险,有失去自由永远不能回到陆地的危险。
这些危险并非独立,而是多层次的。在书中,不分主次,几乎每个角色都会碰到危险。
即便是最强的尼莫船长也差一点命丧鲨鱼之口;即便是最先进的鹦鹉螺号,也差一点被冰封在大洋深处,导致所有人窒息而亡。
甚至是在全书的结尾,主人公也是靠一次危险的海底漩涡才逃离了鹦鹉螺号。
这种无时无刻存在的危险,让人一方面欣赏海底的美景,一方面又不得不处处为主人公担惊受怕,从而产生美妙的阅读体验。
危险的海底第二条悬念线来自人物。在书中,尼莫船长是一个遗世独立却又热情有礼;冷静克制却又时常狂怒;舍身救人却又会冷酷屠杀的矛盾综合体。
他对主人公阿罗纳克斯彬彬有礼,客气有加,但却要一辈子把他囚禁在大海中。
他不允许捕鲸手随意杀害海豹、长须鲸等海洋动物,甚至不惜为营救陌生的采珠人差点牺牲性命,但他却可以毫无感情地攻击人类军舰并坐看它慢慢沉入海底。
这种复杂的人物性格促使读者深陷其中,一会感动于他的才华和责任,一会又愤怒于他的傲慢和冷血。
尼莫船长散发出的孤独感,最终迫使我们不得不追问,人到底应该有怎样的信仰才是适合的?
最后一条悬念线围绕着解密发展。
从水下“独角鲸”到底是什么?到一系列水下如何生活、海底沉船、沉没的亚特兰蒂斯大陆等等的海底秘密,甚至最终阿罗纳克斯一行人到底能不能重返陆地都紧紧牵扯着读者的心。
作者在行云流水中不慌不忙,不断地为我们解开心中的疑惑,直至本书的完成。
沉没的亚特兰蒂斯大陆三、主题深邃,发人深思
凡尔纳虽然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但是他却并没有简单地满足于此。他对生命的思考赋予了整本书更高地追求。
正如前述,尼莫船长对生命是矛盾的,主人公阿罗纳克斯有时也是矛盾地。
当时工业革命对自然的影响已经初见倪端,鲸鱼和海豹等哺乳动物在人类大规模捕杀下开始大量减少。
阿罗纳克斯一方面赞同不应该滥捕滥杀,但当潜艇需要食物时,即便是濒危物种,他也只能沉默接受。
这种深深的无奈,无不体现出作者对于自然和生命的矛盾心情。
这一点在捕鲸手尼德·兰身上表现地最为复杂。在尼德·兰眼中,所有的鱼类和动物都是食物和值钱的商品,所以他可以毫无障碍,干脆利索地杀掉所有能看到的动物,甚至连阿罗纳克斯有时都不希望他走出潜艇。
可是,当尼莫船长指挥潜艇对几百头抹香鲸进行屠杀时,捕鲸手却表现出了愤怒。他对尼莫船长说,他不喜欢屠杀,他只喜欢自己的鱼叉。
这句话仿佛让人看到捕鲸手对于猎杀还是存有底线。可是当船长转头回答道:“个人有个人的武器。”我们的脊背不禁又是一凉。
是啊,捕鲸手不能接受屠杀只是因为他仅仅只会使用鱼叉而已。当他能够控制更为强大的武器时,他还能继续保有善良的人性吗?
捕鲸总体来说,《海底两万里》无愧为世界经典名著之一。其中不乏有对自然、科技的超常想象,更有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对于孩子来说,书中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会让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对于激发热爱科学、向往探索未知,无疑帮助巨大。
对于成人来说,这本书同样会让我们看尽世界美丽之后,去感受到那最深沉的内心激荡。
探索之前,没有真相。正如托尔斯泰的评价,“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极其美妙,我读到它时已经成年,但却仍使我大开眼界。他的构思发人深省,情节引人入胜,他是真正的天才大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