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心
新诗百年节点:碎语诗坛

新诗百年节点:碎语诗坛

作者: 曹纪祖 | 来源:发表于2018-06-07 12:10 被阅读549次

新诗百年,只是一个节点。百年一瞬,许多事未可定论。但以此为契机,评说新诗现状,探讨新诗的发展,正当其时。

有人说,当前是"诗歌乱象",我认为是新气象。首先,写诗的人多了,读诗的人多了。从微信平台上也可以看出来,心灵鸡汤少了,诗的信息多了。写诗读诗不再局限于纸媒,发表与交流的便利,扩大了诗的疆域。同时,诗的活动多了,诗歌朗诵会形式多样。诗意田园方兴未艾。而在教学改革中,强调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诗歌的普及也同步进行。主流诗刊顺势而为,组织诗歌进校园,举办诗歌讲座等,发行量也随之上升。几年前诗坛沉闷的现象得到改善。

诗可以观,也可以群,观风风俗之盛衰而群居相切磋。诗歌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的兴奋点。

表面上看,似乎是新诗百年纪念刺激了诗歌的回暖,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契机,一个触发点。根本原因,还是诗歌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是时代的进步使然,是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使然。或许还可以这样理解:这是对近年来金钱至上,物欲横流,娱乐至死,纸醉金迷的社会扭曲现象的文化批判。

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解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性复归,精神放松,创作自由,文艺也随之复兴。一大批优秀诗作应运而生,先声夺人,成为时代的记忆。尔后"朦胧诗"一改传统,带来新鲜,对促进新诗的发展,史有留痕。再者以所谓"现代派"、"后现代派"的各种尝试,形成对旧有局面的冲击,但在作品上未能有更多建树。随之在"非理性、非崇高、非文化、非语言"的全面否定中,与世道人心隔膜。诗坛渐趋冷清。同时,文化消费趋于多元化。"一篇鸣世,万人争睹"的现象,不复存在。至此,诗坛虽时有新作,不乏新人,但整体气象,已见低落。"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成为一时话柄。从周期论的角度来看,应属正常。而当今诗坛的回暖,会不会是诗歌再度复兴的开始?

呼唤优秀作品,应是诗歌繁荣的要义。为此,似有必要对当今诗歌创作的一些现象加以正视。首先,在诗歌理念上,不应归于一统。由于写作者与阅读者的文化差异,各有所好,各有所取才是正常的。因之,主流刊物的包容性,诗歌评论的客观性,诗歌评奖的公正性、正面导向的科学性,都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诗歌评奖太多。往往是地方出钱,名刊出名,共同举办。这对于地方文化造势,是有益的。地方作者也得以有机会上名刊,从默默无闻到让人知晓。至于评奖效果如何,也就众说纷纭了。当然任何奖项都是有缺陷的。国家大奖也有待改进。但评奖只是促进创作的形式,不宜太多太杂。评奖必然带来迎合,给奖者自然成为判官,有些奖会在某种程度上扭曲创作。从来诗人以诗成全,不以奖成全。如果能留下一首诗就很了不起,如巜春江花月夜》之于张若虚,如巜登幽州台歌》之于陈子昂。许多诗人都认为自己写得最好,应该问问:我的哪一首诗让人们记得住?

如果文化自信使诗人们常有君临天下的感觉,这是写出好诗的前提,那么,当人人都认为自己是凡.高的时候,证伪的声音必然不绝于耳。还是努力创作,把判断留给时间为好。

现在网络诗歌平台与民刊数不胜数。占山为王,指点江山的也大有人在。一会儿搞个排名,一会儿弄个诗人名单,最后的目的,在于征稿出书。也许这是解决经费来源的好办法,但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总体来说,网络平台与民刊滿足了不同层次的发表与交流的诉求,是对主流诗刊资源匮乏的补充,是有利于诗歌的繁荣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主流诗刊的话语主导地位,使之必须办得更好,才能赢得更多的信任。

从创作上看,目前的诗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总体有偏于技巧的倾向。富于感染力而震动人心的作品见之不多。这是值得反思的。在时代变革的风云激荡中,需要诗人有大格局,大悲悯,大情怀,有关心社会政治、国计民生的忧患意识。这是中国诗歌传统的主流精神。这与简单的"为政治服务"是有本质区别的。当然,呼唤创作环境的宽松,也是与之相应的。而在写作上,恰恰要避免"大词",避免落入假大空的陷阱。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是可以以小见大的。

在诗歌美学上,突破与固化,是辨证统一的。没有突破就没有创新,没有固化就没有传统。因此,大胆创新始终是诗歌进步的动力。而中国优秀的古典诗词固化了汉语诗歌的一些美学特征,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新诗百年以来,哪些元素被相对认可与固化?哪些已被时间淘洗?应当做一些研究。

目前诗歌的西化(译诗体)、哲学化、玄秘化、散文化、口水化,反抒情,背离了汉语言的内在规律和诗的文体特征,因而不易被接受。当然应当尊重诗人的个性选择,因其自会在诗歌流变中优胜劣汰。当今诗歌在表达方式上已有很大进步,抒情的方式也不再直白,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情态。但诗要形象思维,这一点没有改变。诗的哲理也应当附丽于诗美,否则就该去写论文。诗是特别讲究语言的,但也不能形同呓语与巫辞。接地气、让人感动或会心,有个性思想与个性情感,或许是判断好诗的一个标准。

读得懂与读不懂,这个诗坛一直存在的争议,我认为是不必要的。回顾朦胧诗兴起之初,诗坛便有"令人气闷的朦胧"的批评,而今天已没有人说䑃胧诗读不懂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也是在变化之中。当前一些严肃的诗人试图破旧立新,耗尽心血写那种别人没有写过的诗,这与一些诗歌玩家有所不同。一时读不懂,也许以后就读懂了。创新的尝试殊为宝贵,而成功与否,总会得到时间的验证。

关于诗歌评论,我认为应当强调现场感,现实介入感。应当紧紧贴近创作,尊重诗歌文本,从中发现诗歌流变的倾向和诗歌美学的演进。对于当前活跃的诗人诗作的评说,可以从一个侧面透视诗之大观,留下历史影像,成为时代的印记。评论既不是诗的导师,也不是诗的附属,更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自我迷恋。评论也是创作,是与诗歌互为存在的。在"彬彬之盛"的建安时代,人们即已见到诗歌与文论共同活跃的局面。这也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特点。

相关文章

  • 新诗百年节点:碎语诗坛

    新诗百年,只是一个节点。百年一瞬,许多事未可定论。但以此为契机,评说新诗现状,探讨新诗的发展,正当其时。 有人说,...

  • 课上随笔

    傲骨诗仙李太白 李白出世太亮眼了! 他一出世,就横扫唐家诗坛数百年。 李白是孤月一轮,是诗坛霸主。 唐朝以后的诗坛...

  • 吴荣强 ‖ 新诗百年随想(诗歌随笔)

    新诗百年随想 吴荣强 诗人沈浩波在某篇百年新诗访谈当中,列出了几个时期的领军诗人。 第一代,纪弦 ...

  • 用心感悟雨树诗文

    看了陈玉广先生精心辑录雨树新诗目录,许多篇章记忆犹新,感触颇深。当时随手写了些感悟,再选《秋草碎语》中喜欢的美文,...

  • 新诗五新

    新诗五新论 作者:长歌楚天碧 新诗一说是相对于古诗和近体诗而言的,新诗起源于五四,匆匆走入百年,从去格律论、...

  • 第一次参加诗歌赏读会

    解读百年新诗,助推经典传播,第一次参加湖南科技大学吴投文教授《百年新诗经典解读》赏读会。 本次诗歌赏读会由湘潭小妃...

  • 当下新诗为何总是闹笑话?

    当下新诗为何总是闹笑话? 诗坛乱象源于“自由” “味同嚼蜡的大白话、梨花体、口水诗都不能算是诗,只能是诗歌界的闹剧...

  • 百年新诗

    胡适的两个黄蝴蝶效应越发吊诡其混血晚辈百年蜕变大多失去韵味春归人老像荒郊野外的野鬼孤魂被多媒体爆炸冲击波毁得血肉横...

  • 新现代诗与古典诗词

    陈仲义先生在《新诗百年,如何接受,如何评价?》以及《现代诗与语文言诗语的分野》中提到的,新现代诗与古典诗的区别。前...

  • 经典再现(一)

    经典再现(一) 现代诗歌开始变的民主化,走向大众化。在这个时候邵燕祥的新诗出现,诗坛上有了“宏大叙事”的写作方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诗百年节点:碎语诗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fg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