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诗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生于斯,毕生之幸事也。
古时,甚而人人可为诗。诗,是每个人的哲学,每个人的自白,每个人的生活照。
读诗,是一种美学的享受,一剂精神的疗药,一次内心的对白。
诗以言志,诗以言情,诗以传道,诗以载史。
中国诗词,汗牛充栋,无论你行走在那个朝代,俯拾皆是。我们只会喜欢那些与自己性情相投的人,然后喜欢他们的诗。我们先在诗歌里,看到了诗人的性格和志趣,然后透过诗歌这片镜子,看到他们的内心,当我们在这片镜子里也看到自己的内心时,这片镜子你就不愿再将它弃之如敝履。
渐识读诗之乐,日感读诗之妙,便慢慢觉察出读诗之法。
精力许可,对于喜爱的诗人,当系统地读他们的诗作。在这个系统里,你可以感知到诗人情感和思想随着岁月推移而产生的变化,你可以感知到大时代对于人的影响,你可以对作者的生平有更清晰的了解。一个诗人,一辈子写下来的诗本身,就是他的一种自传,而且是最真实最动情的自传。
当你完整地读完毛泽东的诗词,你会感受到他少年到老年的思想变化;当你系统地读完《苏轼词集》,你可以对苏轼漂泊的一生有个清晰的人生;当你全面地阅读了《曹操集》,你会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曹孟德,甚而想直骂罗贯中“始作俑者无后乎”!
无意中读起了连横先生的《剑花室诗集》,遂为之迷。古诗有唐一朝称雄,而后世渐流于平俗,在民国的文人中专注于古诗创作到这般地步的,少见。
读《剑花室诗集》,亦可管窥先生生平。诗是世界上最美的密电,里面暗藏了太多的信息,直待有心人去解读和诠释。读《剑花室诗集》,读的是先生的博大胆识和家国情怀,也是中国那段历史的折射,更是先生自己的历史。
II 寻根之旅
《剑花室诗集》分四大部分,第一卷《大陆诗草》记录的是连横先生1912年到1914年间从台湾来大陆,周游祖国山川时所作诗词。纵读诗人这个时期所作的126首诗,可于祖国版图略勾勒出诗人的足迹。
连横大陆游历连横在诗集的自序中说到:“连横久居东海,郁郁不乐,既病且殆,思欲远游大陆,以舒其抑塞愤懑之气。当是时,中华民国初建,悲歌慷慨之士云合雾起,而余亦戾止沪渎,与当世豪杰名士美人相晋接,抵掌谈天下事,纵笔为文,以讥当时得失,意气轩昂,不复有癃惫之态。既乃溯江、渡河、入燕都,出大境门至于阴山之麓,载南而东渡黄海,历辽渖,观觉罗氏之故墟而吊日俄之战迹,若有感于东亚兴亡之局焉。索居鸡林,徘徊塞上,自夏徂冬,复入京邑。”
民国其时初立,孙中山的临时政府以南京为都,而实际的政治中心还在北京。诗人先来到了南京这个六朝古都,在这里感受到了秦淮的多情以及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沉沦,写下了《秦淮》《谒明孝陵》等诗;诗人的足迹在苏南一带逡巡,游访上海,旅次苏州,歌女的《后庭》遗曲、古代英雄们的陈迹等,都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遍了秦淮河的景象,诗人北上到京都,在北京煤山吊唁了崇祯、万牲园吊唁烈士等,然后出居庸关前往张家口,出大境门,至阴山之麓。之后诗人开始一路南下,到石家庄,走邯郸,访荥阳(郑州),去武汉,观大别山,在南下到江西的九江观览庐山等地,复往东北方向进入安徽,造访安庆,最后回到南京。
然后直接从黄海,漂洋过海径入东北三省,在沈阳观览清故宫,北上进吉林,在吉林逗留较长时间,看了俄日战场陈迹。然后过山海关,再次入京师,在京师感受历史的沉淀。最后因台湾家中母老妻难,只好暂罢游历。
III 读剑花
以小子度之,如诗人无家务之牵,下一步必当西行,造访西安,并走河西走廊看丝绸之路。从诗人晚年到访西安等事来看,确为如此。
连横的这次游历,我想是一种文化的寻根,台湾久悬海外,同大陆一衣带水。明清以来,仁人志士不断地在台湾进行文教,改变当地的文化面貌。连横少读群书,骨子里所培养的是中华文化。诗人游访大陆,是探寻文化之根。
诗人所游历之处,包括中原、江南和东北。每至一个地方,不是游山玩水,而主要的查看历史陈迹,观其诗作,大多都为咏史之作,怀古伤今。魏清源说连横的诗:“将牢骚满腹,目之所击、足之所履,人力舟车之所至,怀古伤时,慨然着为吟咏;道山川美好,不可不惜,历史兴亡、国家民族凌轹隆替,不可不鉴。故前后百数十首,义存乎扬厉,不嫌其夸;情迫于呼号,不病其激。而其奔放处,苦心孤诣,务去陈言,其辞虽骋,其旨实归。左太冲、阮嗣宗咏史咏怀之亚也。”
阅《大陆诗草》,择其中23首所喜诗作读之。
其他诗文移步集子:《剑花室诗集》选读集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