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1410小时,第1353日
阅读《印度文明史》第一篇
印度是有名的没有历史的国家,所以研究印度文明史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印度是位于南亚的半岛国家,现在是英国的殖民地。国破山河在,到了春天,城里娑罗树的颜色依旧很浅,就像印度文明一样,在人类文明史上显得无足轻重。不过,随着对印度文明研究的不断深入,就会发现印度文明史占据了人类文明史中非常重要的位置。
摩诃婆罗多》以实战的记忆为框架,通过描写主人公阿周那王子,歌颂了处于民族崇拜中心的天帝;《罗摩衍那》通过描写化身为罗摩王子的天帝,保护田埂化身的悉多公主的故事,讴歌了天帝将农业活动传播到全印度的伟大事迹。
时至今日,婆罗门依旧享有古代婆罗门作为优秀种族的美名。这也是十分罕见的。印度文明其实就是婆罗门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印度文学存在巨大的缺点,那就是历史的不完整性。严格来说,印度是一个完全没有历史的国家。印度史实全部消逝在了无穷无尽的黑暗中。我们对印度文明钻研得越深入,就越觉得仿佛坠入五里雾中,彷徨而不知所措。根据着眼点的不同,史实可以被捏造,也可以被掩盖,这种情况非常之多。
雅利安人中以教学为本职的婆罗门控制了人们的思想,成了至高无上的存在。人生百般皆是苦,皆是恶。为了远离苦恶,婆罗门对按年代记录史实丝毫不感兴趣。所以,公元 500年前的印度历史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根本无从考证。
在确认印度史实时,作者只参考希腊人的记录、中国高僧的著作,以及刻在石柱和岩石表面的阿育王法敕。当人们研究浩瀚的印度文学时,观察到的都是一些模糊不清的东西,根本无法确定关键的史实,实在是令人感到惋惜。
旧译时代是指 66年后的大约六百年间。在这个时代,翻译的主导权掌握在印度僧侣手中。中国僧侣还无法独立进行翻译工作。这一时期的大师有来自月氏国的竺法兰、来自安息国的安世高、来自月氏国的吴支谦和竺法护、来自龟兹的鸠摩罗什、来自中印的覃无纤、来自西印的真谛、来自北印的菩提流支、来自犍陀罗国的阇那崛多等。这些人主导了经文的翻译工作,中国的僧侣只负责把他们口译的文字记录下来,并做一些修饰文辞的工作。
鸠摩罗什一踏足长安,天下英杰就争相拜访。他的佛典译场盛况空前,名声在外,门下的八杰更是当时的人中龙凤。所以佛典的中译本以巧妙的文辞和易懂的释义独步古今。这也是鸠摩罗什佛典译文在进入新译时代后还能广为流传的原因。
从语法的角度来看,圣典的中译本中,首次堪称完美的是玄奘的译本。玄奘翻译的作品,网罗了从大小乘的经藏和论藏,到五明中声明和因明等部分,标志着佛教翻译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一般说的旧译时代,是指玄奘之前的时代;而新译时代是指玄奘之后的时代。
佛教是印度文明的一大产物,亚洲诸国不及印度的地方就在于此。印度佛典之所以能被翻译成汉语完全要归功于上述的梵僧和汉僧们。
可以划分为五个时代:一、吠陀时代,又称“旁遮普时代”二、婆罗门时代,又称“中印时代”三、教派学派兴起时代,又称“全印时代”四、佛教时代,即印度文明的革新时代五、往世书时代,即婆罗门教复兴时代第一个时代:雅利安人定居于旁遮普,崇拜自然,赞叹自然;人民既要从事农业,又要去打仗,还要自己进行祭祀活动。
第二个时代:雅利安人渐渐东进,定居在恒河流域,建立了许多强国,产生了种姓的区别,确立了僧权。该时代的僧侣对四吠陀进行了集录,编纂了梵书,研究出奥义书,创作了两大史诗。该时期对印度文明的贡献是最多的。
第三个时代:雅利安人征服了全印度,编写了佛经,并将吠陀分成了六个部分。这六个部分演变成六个哲学流派。然而,王族对佛教的拥护导致佛教的兴起。僧权的弊害日益扩大。后来僧侣们遭受到了强烈的打击。此外,在平民中出现了一位新的王。第五个时代:印度北部出现了超日王。超日王极力拥护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因此得以复兴,形成和佛教对峙的局面。新婆罗门教的基础也逐渐形成。
与其他民族不同,雅利安人拥有属于自己的古代记录——《吠陀经》。《吠陀经》不是通过刻在石柱或岩石的表面,而是通过雅利安人世代口口相传保存下来的。
那时还不存在寺庙和神像,族长们就在家中燃圣火,斟牛奶,捧米麦,供动物,奉神酒。他们以这样的方式祈求族人能够获得幸福、健康和财富。族长就是君王。当时还存在能够代替君王执行祭祀仪式,吟唱赞歌的职业僧侣。但婆罗门姓和刹帝利姓并未形成。人民一般从事畜牧业或耕作业,都能享受到平等的自由。这个时代,从公元前2000年一直持续到约公元前1400年。为了方便命名,我们姑且称这个时代为“吠陀时代”。
农业从一开始就存在,“arya”的意思就是“耕作者”。“雅利安”就是从该词根衍化过来的。毋庸置疑,农业就是雅利安人的主要产业。
戒日王拥护佛教。佛教文化虽然再次释放出灿烂的光芒,但也不过是强弩之末。商羯罗、鸠摩罗什的出现给了佛教致命一击。佛教最终在印度大地上销声匿迹。
只从赞歌来看,某些观点认为古仙人只崇拜特定的某位神。因此在吠陀时代,人们对神的崇拜只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崇拜,并没有发展成为宗教。所以学者在命名时深感困惑。吠陀时代的宗教处于由单纯的自然崇拜到发展成一个宗教期间的中间阶段,但必须承认吠陀时代的宗教似乎有着某种神奇的力量,因为吠陀时代的宗教是诸神的起源。
大概因为雅利安人离开故土,来到气候炎热的旁遮普,所以对太阳这样的光之神很难提起崇拜的兴趣。而能够带来降雨的雷电和风云,自然就成为了印度人民感激的对象。由此印度人民崇拜的中心由天上转移到了空中。因陀罗神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神。
雅利安人不是被动地服从于神,而是坚信凭借自身的力量能够左右神意。这就是他们对待神的态度。尽管如此,雅利安人还是受天地的神秘庄严震撼。歌颂诸神中的某一位时,他们就好像完全忘记其他诸神的存在一样,用尽满腔的热忱将这位神当作至高无上的存在来膜拜。所以在歌颂地位高的神的时候,吠陀中的赞歌总是将他当成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随着时间的流逝,僧侣们开始思考诸如宇宙的秘密、未来的命运这样的大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产生了存在至高无上神的想法。至高无上神是高于自然神、统治自然神的存在。
僧侣们已经意识到有和无的对立,以及诸神也是被创造出来的。更进一步来说,万物都起源于这不存在有和无的原始的混沌世界。在混沌中,先是有了冥想和欲望,并以冥想和欲望为动力产生了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就是万物的萌芽。
值得注意的是,后世作为印度宗教精髓的三位一体的思想、轮回的教理以及种姓的区分都没有在这本书中出现。发现三位一体思想的时间要更靠近后世;轮回思想的萌芽要在下一个时代的《爱达罗氏森林书》中才出现;种姓的思想也被认为是在下一个时代才形成。如前文所述,《梨俱吠陀》第十卷中关于普鲁沙的章节正是种姓思想萌芽的体现。
吠陀时代既没有寺庙,也没有进行祭祀的固定场所,连神像都没有。各家的一家之主都亲自制作祭火,并往圣火里洒神酒,以此来向上天祈求家人的幸福和无尽的财富,希望能够逢凶化吉,长命百岁,还希望能够征服当地的原住民。当时还没有婆罗门,也不盛行森居苦行之风。当时的仙人和一般人一样,拥有家人和财产。他们只在有需要的时候才会放下犁和锄头,拿起剑保护神赐的
雅利安人相信一个人出生后接受宗教仪式的洗礼能够获得第一次重生;死后通过火葬可以让灵魂从污秽的肉体中分离出来,获得第二次重生,继而进入第三生。这样才是完整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