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莫罗(1826-1898),法国画家,象征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一、诸神隐喻
莫罗生活在19世纪的法国
1846年,他进入巴黎美术学校
受到古典派与浪漫派的双重影响
他的画既有古典派的传统造型能力
又善于运用华丽灿烂的色彩
1857年莫罗前往意大利学习
研究了大量古典主义大师的作品
更受到日本浮世绘
印度与波斯细密画的影响
他不断从当代艺术中吸取养料
应用于自己的作品
这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美感
19世纪末的法国
一直处于动乱与战争中
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
带给莫罗思想上的觉醒
莫罗的绘画以它特有的形式
传达着时代的变换、动荡与不安
华美的画面中透着荒凉的末世情怀
在莫罗的作品中
传统手法与现代思维碰撞
选取神话传说为题材
用极其传统的造型方式
来描绘现实社会中深刻的主题
紧扣时代的脉搏
以神话中的神物与事件为隐喻
传达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人性的转变
人性的绝望,对现实的幻灭
这些颓废而荒凉的元素
潜藏在金碧辉煌的画作中
更具有讽刺意义
而在这讽刺中
更隐含着作者对时代命运的迷茫
他笔下那些极尽奢华的宫殿
华丽丰腴的人物
存在于神话中的故事
将分崩离析的现实重新揉和
构建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观
这个世界全凭艺术家的思想维系
诉说着艺术家对这个时代的隐喻
黑暗与光明博弈
绝望与希望共存
呈现出一种诡异的美感
而这,这正是时代的写照
二、女性之恶
莫罗喜欢描绘那些危险的女性形象,其中最著名的,是出自圣经故事中的莎乐美。
莎乐美的母亲原本是希律王弟弟的妻子,后与希律王不伦,转嫁给希律王。先知约翰因劝告希律王而被囚禁,莎乐美的母亲怀恨在心,想置约翰于死地。
莎乐美受母亲的教唆,在希律王生日宴会上献舞,希律王被妖冶的“七重纱”之舞所迷惑,起誓愿意满足莎乐美的任何愿望,莎乐美听从的母亲的意见,请求希律王将约翰的头颅奉送给她,因而害死了先知约翰。
系列作品
罪与恶之花-莎乐美
系列作品
美貌而罪恶-莫罗笔下的女性形象
“她们衣着华丽、环佩玲珑、形态优雅、富于肉感、感情专注、静穆庄重,犹如梦幻中的人物……在她们美丽的容貌下,透出冷酷和严峻,蕴含着罪恶、命运和死亡。即使是天真无邪的少女,也被描绘成冷漠和难以接近的样子。”
——法国评论家路易·马狄奥
三、世纪末情调
莫罗时代的法国,战争频频,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现实生活感到绝望,颓废感不可避免的表现在艺术上。
在此背景下,莫罗的作品,天生一种挥之不去的忧郁与伤感,流露出孤独、彷徨的情绪,弥漫着世纪末独有的悲伤情调。
在莫罗的作品中,神话人物抽离于现实和故事,放置在另一个艺术家思想中的世界,赋予其强烈的主观色彩,含义虽朦胧晦涩,却折射出生活在那个时代下艺术家的精神信仰。
莫罗作品
孤独、彷徨、迷茫、颓废-世纪末情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