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幻灯片演示的过程中,通常要遵循一种演示逻辑,也就是先介绍什么、后介绍什么。良好的逻辑可以让演示者和受众之间产生共鸣,让受众接受讲者的观点。常见的学术性PPT演示逻辑有两种,分别是树状逻辑和线性逻辑。其实不仅仅是学术性PPT,可以说,所有的PPT演示,都可以简单的分为以上两种演示逻辑。
本文将用实例介绍这两种演示逻辑的不同之处,以及它们各自试用的环境。
树状逻辑和线性逻辑
树状逻辑:论文答辩、学术报告中常用的一种逻辑(因为通常和论文大纲相同),实际上就是一种总分逻辑。每个部分之间互相独立,即使调换顺序也不会影响演示逻辑;
总分结构
线性逻辑:像电影叙事的手法一样,通过层层铺垫、对比来达到你的目的。这种逻辑中,每个部分前后相辅相成,调换顺序后演示逻辑会受影响。
常见的新事物介绍逻辑
使用树状逻辑的演示及其优缺点
这里以苹果在2016年10月份的发布会为例。这场发布会是2016年的第二场,内容很少,在这里作为事例更直观。我把整场发布会的内容用 MindNode 整理了出来,见下图。
这场发布会苹果讲了三件事:Apple TV 的新特性、发布 TV 应用、发布全新 Mac 系列产品。三个内容相互独立,互不干涉。但是三个内容之间的顺序仍然是有讲究的:从现有的 Apple TV 开始引入,然后引出 TV,将最重要的 Mac 新品放到了最后。这场发布会的重中之重就是 Mac 产品线的更新,如果将其放到第一位,介绍完后可能很多人就会关掉电脑,直接放弃了后面的内容,这明显不是演讲者想要看到的。
可以看到,树状的展示逻辑就是将内容分块展示,每一块相互独立,显得理性客观。而且容错率高,因为一个模块出现问题,下个环节可以及时调整,不会影响全部的内容。
但是,这种逻辑不容易和观众产生共鸣。而且如果演示的内容很多,超过了3个模块,观众很难记住全部的内容。整场演示结束后,他们往往只会记得刚刚讲完的几个模块。因此,在设计幻灯片的时候,要注意转场页的使用,每个模块开始前,告知观众前面讲过的内容,不断强化观众的记忆。(关于转场页,可以参考下面这幅图片)
这是我在PPT设计分享会上的PPT转场页,下面介绍的模块是图表,但是仍然将前面讲过的模块罗列到上面,强化观众的记忆使用线性逻辑的演示及其优缺点
这里以苹果经典的一场发布会:2007年苹果初代 iPhone 发布会为例。(觉得 PPT 不爽就整了个 Keynote 的)乔老爷带着全场观众见证了这一伟大的时刻。
开场就开始铺垫,调动情绪这场演示采用了线性逻辑,从现有智能手机的缺点入手,每一部分都和 iPhone 对比介绍。整场演示中,现有的“智能”手机和 iPhone 交替出现,每一次“智能”手机的出现都会引起全场的哄笑,每一次 iPhone 的解决方案都会让观众鼓掌叫好。这种线性的逻辑让初代 iPhone 的优点体现的淋漓尽致,观众完全记住这个革命性的产品。
上图就是这场发布会的线性逻辑图。这种展现方式层层紧扣,将演示逐步推向高潮。演示者把市面上现有的手机和 iPhone 不断对比,来突出 iPhone 的好和其它手机的烂。
还有一个例子是罗永浩在2016年锤子新品发布会时的对讯飞语音的介绍。
介绍背景:智能手机逐渐成为主流操作设备;
提出难点:但是,手机输入、编辑文字存在很多问题;
拉高价值: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将是智能手机进化的一大步;
如何解决:讯飞、Big Bang、One Step;
实例证明:现场演示了三个功能(或软件)。
乔布斯和老罗的两个演示都是线性演示逻辑的教科书级的案例。一个是对比突出的线性逻辑,一个是电影式的“起-承-转-合”的线性逻辑。可以看出这种演示方法更能调动情绪,而且说理性强,让人信服。缺点则是难度略大,需要控制节奏,每个环节稍一刹不住车就会扑灭了前面铺垫好的情绪。
两种演示逻辑的选择
其实两种演示逻辑并没有很强的使用界限,学术性的演示用树状逻辑更便捷(按照论文大纲来讲),而且这种场合本身也不太需要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而产品发布会类(需要对比突出自家产品)的演示使用线性逻辑则更加合乎情理。就像前面说的,两种逻辑并不冲突,本文主要是为了介绍清楚各自的特点,大家在使用的过程中还须结合实际情况取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