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八个小时的时间,跟着一个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大四学生,参观了清华校园里的一些建筑和设施,还去了清华大学东南角的清华科技园想了解一下那里的创业圈和孵化器形势。晚点的时候我去了一家华为体验店,想看看现在华为最新的科技有没有达到和苹果公司一样的水平。美国的一些媒体的报道中是这样说的,可是我觉得要自己看看才能下结论。一天下来有很多收获:
1)我在清华只要一提到我是伯克利的,基本每个人都是很羡慕的样子,然后感叹半天。这种反应我很不能理解,在美国的时候没体会到伯克利有那么受欢迎。我在伯克利认识的清华交换研究生说,清华的教授很喜欢在课上提本校与伯克利的差距。我这次和同学确认了一下,这个说法是真的。一天下来,我感受到清华最想模仿伯克利的有三点:科研实力和师资力量、教育模式和国际声誉。然而我从清华身上看到了很多我觉得伯克利可以学习的东西,有的还是我求之不得的。
2)清华的科研学术实力在中国是遥遥领先的,最新的世界高校排名也将它放在了全亚洲数一数二的位置。清华的教授享受着国家的各项福利以及补贴,在科研上更是有来自政府的巨额资金支持,这一点上伯克利是无法比拟的。在美国,尽管伯克利作为公立大学从宪法的角度来说属于加州州政府的一部分,但是在西方国家的政府普遍缺钱的大背景下,它不可能获得很多的资金补助。可是伯克利毕竟是150多年历史的老校了,学术实力有很深的积淀。在没有太多经费的情况下,也能吸引到全世界的高级人才去给它搞科研和发表成果。伯克利诺贝尔奖人才辈出,而清华却寥寥无几。中国全国现在的科研经费年支出持续快速上涨,已经紧逼美国,但有一个方面还处于短板。这个方面就是优质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根据一位清华老师所说,目前世界上在自然科学领域最权威的期刊依然属于英国和美国,所以对于清华教授来说能把科研成果发表到那样的期刊上也是一个一直追逐的目标。但是很多时候清华教授的成果不够硬,就只能退一步发表到中国国内的学术期刊上。在清华和在伯克利一样,能够做科研发表文章是提升职称的一个途径,而职称本身是不限制文章发表的。
3)我和一位教授还比较了清华及伯克利在教育模式上的不同。伯克利实行的是美国通行的通识教育,也就是不论高中什么背景,进了大学的头两年可以在满足一些学院系统下面的课程要求的情况下任意选课,试图通过广泛上课来发掘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之后再选择专业。清华在高考制度下的模式是学生必须在填报志愿时就选择好自己想学什么样的专业,进了清华就紧盯着那个专业深度挖掘。其他专业的课就基本不再顾及。清华近年来逐步改革,引进了在大一结束时进行专业甚至学院调整的机制,其中学院调整比专业调整更为复杂和艰难。
教授总结道,伯克利的教育方式在于广度而不是深度,清华的在于深度而不是广度。清华的本科生一毕业就是能被企业招聘开始干活的,而伯克利出来的本科生就不会那么地被企业看中。但是,如果在美国坚持上到硕士及博士,一个学生最终的能力是会超越清华学生的水平的,因为美国的博士项目是很难而且钻得很深的。我们甚至还谈到了这种教育制度差异背后的原因。清华的模式带有以前苏联模式的影子,是在国家工业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为了快速工业化而采取的利用高等教育分门别类培养人才的一种方案。而在美国,商业社会的追逐利益以及创业的能力是更被看中的。如果一个人不学他的专业以外的知识,那么在创业的时候,他就会可能纠结于一个问题而一直想不明白。这时如果他懂得一些别的学科的知识并且把它们联系起来,打开思维的黑盒子,就很有可能用创新的思路解决问题。
4)清华是很渴望国际声誉的。在校史馆里,有一个改革开放展览区,里面出现了多次清华给自己设定的比如到了某一年要在国际舞台上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之类的目标。这样的目标背后是不自信。我觉得清华的各类软硬件环境都能够和伯克利相比,但在国际上的声誉依然不如伯克利,就极有可能是政策方面的原因。清华花了很多钱建造了留学生公寓,给留学生规定的住宿费也是中国学生的好几倍。这可以看出,清华没有把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放在一起对待,那么又怎么能指望国际学生在清华体会到和中国学生一样的平等待遇呢?相同的事情还发生在自动化系的一位老师跟我解释国际学生交换项目的政策。她说只有持外国国籍的学生才能来到清华交换。这样的政策很不灵活,我认为是清华机械性地想要保持学生群体的国际化程度才设置的。清华如果想要更好的国际声誉,那么在政策上不作调整可能就真的难了。
5)清华作为一个大学也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肯定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我曾经听我那位朋友说起,在清华也有很多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学生。我在住所认识的另外一位清华交换学生也曾经向我提起,当学生上到硕士或者博士的级别后,学校里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就没有多少约束了。言下之意是,做什么的学生都有。我崇拜的,也特别希望我能够拥有的,是那些努力学习的清华学生的眼界和能力。他们学习的强度很大,深度也很大。举个例子,我大二上学期才接触到的电路知识,在他们那里叫做电路原理,而且早到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就已经学习到了。尽管有那位教授的话,也就是清华的学生学习深度很大,但是广度无法与伯克利学生相比,我看了清华一圈下来觉得只是个安慰。我从我那位朋友上看到的,是作为一个自动化系学生,对跟自动化密切相关的旁系学科的掌握也很深,很广。他懂得很多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编程知识,电路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也会交通出行领域的专业知识。这样,不管毕业后想要继续深造,还是创业,清华的学生在动手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上,还是很强劲的。然而,也许那位清华教授的言论也有一些道理,因为我尝试与我清华的朋友交流我一直在冥想的课程要求软件的算法以及具体编程操作,然而除了一些高层次的设计思路外,他并没有提出什么有价值有意义的建议来。最后,这个设想的讨论也就不了了之了。
6)中国政府对清华是鼎力支持的,帮助清华建立了很多既好看又好用的现代化实验室、研究所和创业孵化器。李兆基楼和我在伯克利见到的最好的教室、实验室等已经不相上下了。而清华科技园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国科技创业界的精神和活力。清华科技园属于启迪控股集团所有,我在里面见到了商汤这样的高级人工智能企业,以及有幸观赏到了启迪集团近三十年来孵化的一些企业。启迪集团的资金优势和专业程度完全不输给硅谷任何一家知名孵化器。我坐在星巴克里和我的朋友想要通过清华科技园的网站来搜索一些电子地图、大数据、服务型机器人、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公司时,我们一无所获。但是后来我通过关注启迪控股的微信公众号,发现只要在这个号发布的所有推送里搜索一些关键词,就能找到我想要的一些企业信息。这样的发布信息的方式是我在美国所适应的所有信息一律上网不一样的。我们猜测这样的不同一是由于中国的小圈子文化,找到了人然后内推;二是由于微信发布信息已经成为一种业界的默认方式了,如果再换到网站的话,就会带来很多的机会成本损失。在清华科技园的参观结束后,我又步行到了中关村,看到了一个更为繁荣的创业氛围。我问起我的朋友来,现在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在北京还是已经到了深圳,因为我在美国的媒体上看到的更多是关于深圳的报道。他告诉我,深圳这座城市可以看成北京意志的延伸,与广州和香港等传统的粤语区是分隔开来的。深圳一直受到北京的政策扶持,但是在关键的创新上还是慢了北京一步。然而,现在如果去到深圳的话,可以看到他们的硬件已经超过了北京,所以如果想从硬件出发来创业,那么深圳可以是一个很好选择。北京适合于纯软件类。
7)中国的科技创新主要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私人企业在实施,但背后还是少不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方向引导。现在的中国制造2025,也逃脱不了这个模式。我在启迪控股看到的数字展示室里,第一个也是最显眼的区域就是半导体企业在启迪控股的资助下如何成长的经历。中国现在需要半导体企业,而且是迫切需要,所以就遵循中央的意志把半导体企业放在第一位来展示。
8)在结束清华和中关村的访问后,我到了王府井大街上的华为专卖店,想看看华为最新的Mate 20与苹果的iPhone XR怎么相比。本来我的计划是去中关村的一家华为体验店,因为我在高德地图上找到的就是那家店,但到了以后才发现那家店已经不在了,在店的位置是一群小型手机零售商。我后来到了王府井大街,找到了那款最新的手机。它的机身比苹果更轻,而且更薄,除了操作系统是安卓开发的以外,其他所有的操作方式和苹果基本没有差异。我都开始怀疑是不是华为有剽窃苹果的嫌疑,因为真的就是一个稍微不一样一点的苹果手机。华为手机的摄像头是莱卡的,像素是苹果摄像头的2到3倍。它可以无线充电,而我还不知道苹果手机可不可以。它的充电时间只有40分钟,待机时间长到惊人,而且还不需要苹果手机那个省电模式。人脸识别已经安装到位了,但只能支持2G的。根据一些科技领域的报道,3G技术的研发已经在路上了。下一款华为手机就将配备这个技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