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四章·华夏之中·第二节·明堂之祖

第四章·华夏之中·第二节·明堂之祖

作者: 2c5bda2239bd | 来源:发表于2018-10-04 11:34 被阅读48次

        华夏民间传颂最多的建筑学人物,当为被称作中国建筑学、木匠鼻祖的鲁班。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等,尊称公输子。按古籍记载,曲尺、墨斗、刨子、钻子、锯子等皆由其所造。前文所提的鲁班尺、厌胜之术等也与其相关。直至今日,国内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也以其命名,称为“鲁班奖”。其奖杯样式也正是以左手持墨斗,右手持“班母”的鲁班形象。尽管后人如此崇敬其功绩,但其实真正要了解华夏的建筑营造的源头,我们还需要回望鲁班之前的西周,去“看看”那“一方地”、“一座城”、“一套礼”和“一个人”。

                                                            一方地:天下之中

        司马迁于《史记》中记录: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尚书》、《逸周书》中均记载了此事。而根据出土文物何尊上的铭文更可以佐证这一史实,铭文记载:

        “唯王初雍,宅于成周。复禀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雍州何赐贝卅朋,用作口(周)公宝尊彝。唯王五祀”。(大意是:灭商后,周武王曾考察过伊﹑洛二水一带,准备此建设新的都邑,但未能实行便驾崩离去。后周公继承武王遗志,继续营建洛邑,并由周公、召公亲自卜算了营建的地理位置。)

        文物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即是此铭文中的“宅兹中国”。“中国”一词的本义即是指“天下居中之地”。对于“中”的理解,读者还可参见前文探讨《夏禹书》时所提及的“中”。

                                                          一座城:帝王之居


        李零先生在论及“中”的时候言:“‘中’代表什么?曰‘四方之极’(《诗·商颂·殷武》)太一是宇宙之‘中’,天子是天下之‘中’。”²⁶⁶帝王之居便是那“极中之极”。

      《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此为《三礼图》中据此以描绘的周王城图。(《永乐大典》)尽管古代的宫城在仿照天象时有很多类型的天象选择,例如南北斗、紫微垣等等,但是其基础,特别是禁宫的设计一般仍然以周朝王城为模板。可言,其理在内、在基;其象在外、在表。李零先生在论及《中国古代地理的大视野》时就借由城市规划的中轴线谈到了此类问题:

        古代城邑聚落的分布,本来是一种自然发展的过程,往往都是沿山川道路的走向作点线延伸,初疏而后密;城市本身的规划,也不见得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完全像《考工记》所述,九经九纬十二门,四四方方,整整齐齐。但在古人的心目中,这种非尽认为、不尽整齐的背后,还是有四方、九宫一类的考虑隐为其枢。中轴线的概念就是这种考虑的体现。

        ……

        古代的国都规划体现的是“四方之极”(《诗·商颂·殷武》),“四方之极”的“极”也就是东、西、南、北、中的“中”。古人认为国都(古代叫“国”)同时也是国土(古代叫“邦”)之“中”,外面不仅有四郊、四野,还有四土、四方,本身就是一个“大十字”的中点。……²⁶⁷

        而根据《尚书·洛诰》记载:

        周公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予齐百工,评从王于周。予惟曰:‘庶有事。’今王即命曰:‘记功,宗以功作元祀。’惟命曰:‘汝受命笃弼,丕视功载,乃汝其悉自教工。’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无若火始焰焰,厥攸灼叙弗其绝厥若。 彝及抚事如予,惟以在周工往新邑,评向即有僚,明作有功,谆大成裕,汝永有辞。”

        这段文字的意思大概就是说:洛邑之都落成,周公称赞周成王举行了盛大的宗礼,并且进一步进谏成王继承先王遗志,传接礼制的重要性。

                                                          一套礼:千秋之制

        礼,自周朝以来,贯穿着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孔子曰: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礼记·中庸》)其实,杨向奎先生已经讲得很明白了:

        没有周公,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没有周公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此所以孔子要梦见周公,更称赞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²⁶⁸

        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儒家之礼并非儒家独创的产物,孔子以及后世儒家学者,甚至是政治家们,仅仅是应用于时代变化而将其进行了修改。其本质仍然需要追溯到“周礼”。而“周礼”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我们从《周礼》中的描述就已经可以看明白了,即祭典“四时四方”。“礼”的内涵实际仍脱胎于“道”,而后世往往误以为仅为礼仪等迂腐封建的世俗习惯而已。当然,在此需要再一次提及的是,尽管前文已经提及关于刘歆是否伪造《周礼》等一系列古文的说法,已经由近现代众多学者澄清了。杨天宇先生在译注《周礼》之时,亦详细考证,在否定了周公所作、刘歆伪造以及“调停说”之后,列举了前人所作之考证,例如作于西周、春秋、战国、周秦等几类说法。但总体上来说,笔者仍然较为倾向于“调停说”。例如杨天宇先生亦收录的朱熹、程颐之说。朱熹曰:“《周礼》毕竟出于一家。谓是周公亲笔做成,固不可,然大纲却是周公意思。”(引自《朱子语类》卷八十六)程颐又言:“周公不全是周公之礼法,亦有后世随时添入者,亦有汉儒撰入者。”(引自《二程集》)这一类说法,比较契合前文一直所有提及的古书古文的追溯探源方法,即会出现假托、或者随时代变化更改部分语句的情况出现,但其核心思想和外在特点的延续较为稳固。《周礼》中体现的核心思想和篇章结构,明显与营建周王城的思想一致。

        我们来看看现在是如何解释“礼”的:“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其实这说的道理正是“道”之“分别”与“相交”,即是“爻”也。也正是上节所提紫禁城内廷后三殿的名称之意:有天地之“交”,亦有天地之“别”。

        在周礼背后的根本思想指导下,除了城池的规划,我们还可以发现很多密切相关的制度。例如李零先生就曾详细研究军队编制,并与居民组织的分布相比较:“根据殷卜辞和铜器铭文,殷人城郊有东、南、西、北四单,略如《周礼》所谓‘乡’,也许‘成周八师’就是由四单所出的两套四师,‘西六师’则是由三单所出的两套三师,所以《诗·大雅·公刘》说‘其军三单’。《周礼》的师、旅、军都是五进制,应当是按左、前、中、右、后编成;《小匡》、《齐语》的旅则是按左、前、中、右、后5个卒编成,军则是按左、前、右、后4个旅编成。”军队按方位护卫王城的制度一直被沿用,上文提到的清八旗内城驻军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而要进一步论及“周礼”之出于“道”的根本,则必须提到与“周朝礼制”密切关联的,也正是周王城选址、规划的主持者,也正是前文所提的周朝三圣之一的——周公旦。

                                                          一个人:万世之贤

        近代历史学家夏曾佑言:“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大有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虽此言或许有些偏颇,但足以说明周公对于华夏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前面所提这一方地、一座城、一套礼,可以说大部分成果都出自于周公。除此之外,前文释“噩”之时已有提及周公解梦。梦者,实亦为阴阳相交而感也。更有典故周公之礼:此“礼”之虽意为“行房事”。但亦即“礼”之原,仍是阴阳相交之理。

        那么如此之贤人选这一方地,筑这一座城,造这一套礼所依据的到底是什么呢?正是贯穿了全书的图案:九宫图。而这个图案在周公之时的表现方式之一即是“明堂图”。

        蔡邕在《明堂月令章句》曾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其综合性的作用:

      “明堂者,天子大庙,所以祭祀。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飨功、养老、教学、选士皆在其中。故言取正室之貌则曰大庙,取其正室则曰大室,取其堂则曰明堂,取其四时之学则曰大学,取其圆水则曰辟雍,虽名别而实同。”

        而《诗·周颂·我将》也记载:“祀文王于明堂”。明堂的一个重要作用即是祭祀先祖。

        其实全面来看,从埃及到华盛顿,从咸阳城到紫禁城。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这些建筑除了为人所居的空间,其实质本来就是在对应着天上的“灵魂”所居的地方,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太庙”这一单一的建筑体。而这其实也涉及并且解读了前文中笔者略过的一个问题:即“口”形与“灵”的关系。

        李立新²⁶⁹女士在其博士论文《甲骨文中所见祭名研究》的附论《甲骨文“口”字考释与洹北商城1号宫殿基址性质探讨》中曾对“庙”字以及相关的“口”字详细的论述过。(该论文中,笔者所称之“口”字之形用以“□”图案表示,所指为一)

        “‘□’字是甲骨文中最为常见的字例之一,除了用作干支字‘丁’外,尚有其他用法千余例之多,诸家对其本义的考释颇多歧义,……自1932年吴其昌以此字与‘匚’为一字,释读为‘祊’字,义为门旁之祭,与‘报’相通,此后,郭沫若、唐兰、杨树达等均从之。……我们认为杨树达‘宗庙标符’说最为接近‘□’字的造字本义,特为申述之。”

        而第三卷中,甚至到关于虹字的解释时,笔者都坚持认为,“口”形真正的原始含义为“灵”是有以下几点依据的:

        借李立新女士以及前人吴其昌、郭沫若、唐兰、杨树达等人的考证可以确定的是,“口”形是包含有祭祀、宗庙的含义存在的。但笔者认为,宗庙的含义是原义以及其字本身的方正之形导致了后来的延伸。

        笔者认为,岛邦男先生将“口”形分为两类,释读为“祖神”或者“帝”,正是指明了其释读的方向。也就是说,“口”形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的在宗庙祭祀的对象,而非宗庙本身,宗庙正是由后人仿照这一字形建造。

        这也正是笔者在探讨紫禁城太庙时所提到的。宗庙的目的是为了纪念已“升天”的祖先,在我们看来就是祭祀“先天”之“灵”。而《礼记·曲礼》:“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次之,居室为后。”也正是表明了这一点,即使是在规划的次序上,也得宗庙为先。

        而《释名·释宫室》中记载:“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先祖之形为何?无形无状,是为“灵”也。所以笔者认为,此解释,也正是表明了“庙”之源头实为“先祖形貌”。《白虎通·阙文·宗庙》:“庙者,貌也,象先祖之尊貌也。所以有室何?所以象生之居也。”此处,解释的更为详细,即所谓的建筑物“室”,仿的是“生之居”,“庙”不仅仅是指“室”这种建筑而已,更是指代整个宗庙建筑所蕴含的本质含义,即“先祖之尊貌”。所以,文中提及“晁福林释‘□’为‘堂’,义为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所。”笔者认为其实也不能算错,所谓关于蔡邕《独断》云:“古不墓祭”论断,与“口”形之本义并不矛盾。一是“古不墓祭”之论,本就属于争议之事,前有杨宽先生和杨鸿勋先生之辩,而现代学者董坤玉先生也曾对此详细论述过。二是,若“口”之形原义为“灵”,那么其延伸之解读何不能为“堂”?前文其实已经提到了,太庙者,先秦之称,周为明堂。

        可以想见,如果“口”形其初义仅仅为“庙”,那么其他结合“口”的字该如何解释呢?所以,笔者认为,文中所谓“……在这一时期卜辞中为何对以丁为日名的祖、父多不冠以亲称,只称其名……”的疑问,或许正是佐证。

        因为“丁”字甲骨文

之“口”形本身就含有“祖先之神”的含义,所以在后世记载中,关于“丁”的祖先,并不需要再加上“口”形,会造成表义重复和理解混乱。而在本就用于祭祀的金文中,就可以看到,将“口”形“填实”、阴刻,以区别其义。

        而丁山先生在《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的“祭典分论”中的探讨同样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这几个‘□宗’,决不能释‘丁宗’,也该释为‘日宗’;日宗,即是太阳庙。”包括此句之前的论述,丁山先生将“□”看成是“日”的代称而详细解读了一番。而在笔者看来,丁山先生如此解读,也正是将“□”理解成了日神的名称,实为一个意思,同样是理解“神”为其主要含义。

        而李立新女士提到“既然商代肯定有宗庙,那么甲骨文中也应该有‘庙’字,只是隐而未显而已”。笔者认为,或许“庙”的这一内在含义,甲骨文字已有“口”形的衍生字蕴含了此含义——“亚”和“向”。两字在前文中都有所涉及,其中“亚”字与明堂的关联,刘宗迪先生曾详细的探讨过。故在此主要提及“向”字。“宀”此结构一直被解读为居室之义。“向”被解释为有一“口”代表窗户之类的含义。而第二卷中笔者就提出了,“向”之本义可能代表着人居其中,甚至“灵”居其中。让我们来看看前文所提道家之符箓。可以看到,其实符身即由“宀”此结构包含着其中(或曰其下)的内容。除开表示“居于其中”的意思,其结构直接表明指向了符头之三清(或曰“上天”),而符身大多填以星宿。

        其实“口”形与“明堂”以及“灵魂”的关联,在道教的典籍中和中医典籍中仍能找到非常明显的痕迹。中医之穴位图又称为“明堂图”或“明堂孔穴图”。《望诊遵经》云:“明堂者,呼吸之宗气也。气口明堂,其义一也。”这里实际上已经说明了,“明堂”在人体的正是“气”之口,而不仅仅是《灵枢·五色》所言:“明堂者,鼻也。”所以《云笈七签》云:“凡修上道,旦夕坐起卧息,堂当存念日在头上、月在口中、魂一精一帝君在泥丸、魄灵帝君在明堂,心存目想,常使彷佛然。”在这里,“月在口中”对应的正是“魄灵帝君在明堂”。

        从紫禁城到周王城,从秦咸阳到战国七雄并立,读者应该可以很清晰看到,不管是一座禁宫,还是整座都城,不管是秦全国范围内的建筑道路规划,还是整个战国的鼎立形势的划分,均可以追溯“明堂”的制式。阴符中九宫格其实也是如此,其理一也,九宫乃其变也。可以说,这一基本制式无论如何变形,都至少需要遵循天圆地方和囊括四方的模式。除了祭祀先祖之外,其功能相当丰富,例如民间故事中所提到的文王于灵台观察天象。叶舒宪先生在其《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中记录了陕西岐山老百姓郭怀智(岐山县凤鸣镇北郭村人)所讲述的一个当地有趣的传说(此传说与其他记载不尽一致,仅供参考),其中提到:

        文王退到二线后,在灵台专门研究八卦。文王在此研究八卦,上观天文下研地理,所以叫“灵”台。开始奠基修灵台的时候,挖地基挖出了白骨,竣工后文王在灵台上梦见了姜子牙,这就是“夜梦飞熊”。²⁷⁰

        而作为当时的周朝,更为重要的作用即是王施政的场所。前文所提到的周公、成王在即位施政之时即遵循此套礼仪。诸侯等臣属在面见王时,王需朝南而立,诸侯等臣属按五等爵位高低依次站立。边远之族如夷、蛮、戎、狄分站在东、南、西、北四门之外等等。依附明堂布局而展开的这一朝觐王的礼制,实际上正体现了“明堂”与“礼制”结合,遵循自同一个“道理”。

        而这其实也并非周公所首创,其实此前提到的《卜辞中的“立中”与商代的圭表测景》一文中就提到了,良琼女士就论及了商代的“方位”观念这一关键性问题。其言:“对照卜辞,关于商代建筑有东室、西室、中室、南门,西宗,西邑等辞。可看出商人从宫禁到城郭,对于方位都很重视。无怪后来的《周礼》每官开头都是‘惟王建国,辨方正位。’这句话是有它的历史渊源的。”

        所以,不论是明堂形制、相关文字和礼制,还是其衍生的其他传统文化,其实都是在传承和纪念着更为古老的“时空”观念和知识。


²⁶⁶引自李零著《待兔轩文存·说文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P396,,原载《中国文物报》2009年5月20日7版

²⁶⁷引自李零著《中国方术续考》,中华书局,2006年5月,P201-203

²⁶⁸引自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P136

²⁶⁹李立新:女,1939年9月生,浙江东阳人,编审。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哲学动态》编辑部主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

²⁷⁰引自叶舒宪著《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07月,P596

相关文章

  • 第四章·华夏之中·第二节·明堂之祖

    华夏民间传颂最多的建筑学人物,当为被称作中国建筑学、木匠鼻祖的鲁班。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

  •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第一册第3课知识归纳

    第3课 华夏之祖 【知识要点】 1、炎黄战蚩尤——涿鹿之战 2、华夏民族的形成 (1)黄帝和炎帝部落结盟,形成日后...

  • 华夏祖篇

    雨……雨……雨…… 阴云密布的天空,逐渐密集的大雨,打在脸上、身上一阵阵生疼,以及,凉风侵入骨髓的寒意。 可是还有...

  • 华夏祖篇

    雨……雨……雨…… 阴云密布的天空,逐渐密集的大雨,打在脸上、身上一阵阵生疼,以及,凉风侵入骨髓的寒意。 可是还有...

  • 广州立明堂国学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

    广州立明堂国学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 2019年4月17日,广州立明堂国学《数字信息学•中级班》开班了。 全国...

  • 遥看环宇疫情愁,独有东方梅正香

    《华夏赋》 稽之往史,亘古迭变,悠悠华夏,洪荒不没,文明央央。 中国者,古之中心之国也,西有昆仑之威威,东有东海之...

  • 拜黄陵

    轩辕华夏祖,黄陵民族根。千里来叩拜,不忘祖根親。 ...

  • 《涿鹿战纪》人物表

    《涿鹿战纪》人物表 天神 盘古:华夏始祖、诸神之祖 伏羲:人文始祖 女娲:大地之母 烛龙:创世之神 泰一:死亡之神...

  • 明堂位

    《礼记·明堂位》: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

  • 净物

    净物 陕西渭南市 何少波 宋祖与陈抟下棋而输掉华山。中华之华,华夏之华皆源于华山之华,中华民族发祥地。 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四章·华夏之中·第二节·明堂之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lx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