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阅读可谓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读完第二讲,心里直呼:冯卫东老师太真诚了!
读过几本如何做教科研的书,这些书读下来当然有收获,但很少有像冯老师这样详尽介绍写文的具体思考过程和创作手法,简直就是一位高师在身旁手把手式的教学。
这本共读书我当然不能速读,得逐字看过去。可是,读到第二讲后面几节,我的阅读速度不由自主地加快,有一种迫不及待想知道后面怎么做,接着再怎么做,一种强烈的拿来主义的畅快心情。以至于读完本讲最后一篇文章,连连叹道,这部分明天得重新读过,感觉有点囫囵吞枣,没消化完,太可惜。
今天的感悟书写,想像孔老师介绍他的一位徒弟那样,一节课可以写出四篇优质文章,这一次阅读我也要选择不同的切入口来写。这样,我就能反复仔细阅读了。
“没有别人我也无法思想”。我一直惊叹优秀的教师能够写出那么多优质的文章,理论知识储备如此深厚,更重要的是,如此有创造力。今天的阅读让我明白了,创造基于积累。
虽然这话我常常对徒弟说,要学生能够创编短小旋律,他们必须要有一两个音符的编创经验,要有节奏符号自由组合的经验;要学生能够编创动作,他们必须有不同动作表达不同情绪的经验。创造不是无中生有,是素材的再次新组合。
论文撰写也并非是从0产生1,同样是从经验中提炼,阅读经验、实践经验、思考积累,自己的经验,别人的经验。过去总觉得获大奖的论文,高不可攀。当然,并不是说读了孔老师的书,从此撰写的论文就能获大奖。只是,看到了许多有用的办法,心里少了许多畏惧。
“倘若没有这部分文字以及此外更多的文字,就不可能有我后来尚可称较为新颖、深邃的思想,较为棉厚、缜密的文字。”最后定稿的五六千字论文,是在全面铺开、极其深广的阅读中,如大浪淘沙,去芜存菁成型的。
虽然最终保留资料很有限,但是前期广泛的浏览、查阅,我们思维的触角无限延伸,交织成一个巨大的思维网,吸收了大量的信息,重新筛选组合,启发出新的观点,才有了逻辑严密、新颖深邃的教育教学观点。
阅读前刚刚和好友通话谈了论文的撰写。她正在为评职开始尝试写论文。对这个论文从来以交差完事的朋友而言,我以有限的经验说道,论文写得好,没什么高深技巧,就是比别人屁股坐得住,比别人耐心,看的文章多。有人看五十篇文章,参考其中十篇,有人看一百篇文章,参考二十篇,这两者比起来,肯定是后者的视野更广,写出的东西更有深度,再结合实际经验,以个性化的表述,获奖几率更高(以写作水平相当的前提来说)。
通话后打开书本阅读,我发现孔老师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他写的更详尽,更具可操性。他把写作的过程全程直播式的叙述下来,让人很有跃跃欲试之感。就论文撰写而言,他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平日里的阅读注重摘抄。与时俱进,摘抄不再是手写,而是电子储备。我相信孔老师的电子摘抄一定有这个时代便捷的方式。摘抄不稀奇,是摘抄后的分门别类让人好奇。分门别类的依据什么,为了检索方便,又用什么方法?当他为了写作新文章,具体怎么查阅摘抄内容。
第二件,确定写作主题后,运用发散性思维,将与文章论点相关的内容以关键词为切入点,进行大量的检索。这次积累是围绕写作主题来的。只要相关的,都保存下来。保存也进行分门别类。
所以,重点是关键词的确定。这一定来自教师本人对写作论点的想象、理解、联系等深度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找到突破口。还是好奇孔老师将保存的资料依据什么来分类。同一个主题不同的观点?同一个观点不同的案例、不同阐述方式?
第三件,整理检索保存的资料。检索前可能已经有一个大概的论文框架,检索中,根据新思考修正框架,事先没有打好框架的,可能会慢慢形成一个理论提纲。围绕提纲开始从第一次检索资料中筛选。
想必筛选一定经历反复,所以备用资料会有不同颜色备注,可用可不用,少用或多用。慢慢按照自己文章的逻辑重新布局,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经验,重组、改写,直到所有可用资料成为文章的血与肉。
这个“蓄势”的过程,孔老师形容为“掘地三尺”、“连根拔起”、“观照根部”,太形象了!
读下来,明显感到工程之巨大,创作之艰辛。这真的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心灵,吃得消折腾的身体。但是,就如同朋友在电话里所言,大量的阅读让她感觉良好,有着强烈的获得感。
吃下他人的思想,提升认知,从而创造出自己的思想。很赞,好像我也可以这样大干一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