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春江花月夜》之时,一派心驰神往,脑海中浮现着那月下的芳甸华林景象。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美得不忍猝读。
只是当人们提及这篇名作的作者张若虚,问到可还有其他如此绝佳诗作之时,答案是:张若虚的诗今仅存两首。
李白饮酒作诗"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张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然李白的一生挥笔作诗无数,却是、只有大概十分之一留了下来。据史料记载,李白所著《大鹏赋》具有巨大艺术感染力和价值,在当时评价极高。
可为何我们后人从未读过这篇文章?哦,真遗憾,它失传了。
朝代更迭,战乱四起。文人笔者们的手稿被丢失于各地。学者游走江湖,于游访途迹间作诗,散布于各山各水。久之,后人便不愿去翻山越岭地去搜集他们的作品,留存的手稿也不知飘落何处。
空有了这些诗作原作者的才华意气,而得不到后人守护这些经典,岂不长歌当哭?
而在唐朝灭亡四百年后,有一位老先生,他读着当时号称最为全面的《唐诗记》,怒道:"开篇就把唐高祖李渊的诗记漏了,还能说是最全的唐诗?"
于是他挽手干了起来。寻访各处诗人所到之处,翻山越岭看考证记录。他翻阅文献,仔细核对,容不下自己的一丁点马虎。他日夜奔赴各处,懈怠不得。他心想,部分唐诗已经失传四百年了,若再不抓紧搜集整理,那么唐诗消亡的更快。他励志编一部最全的唐诗集,不要再有遗漏,不要再有散失,让子子孙孙都能读到它。
这些纸张脆弱单薄,世间变故多频发生,他既然第一个站出来整理唐诗,也就决断决行,不仅收录了诗作,还整理了诗人的小传、评语,而让他们名垂于世。
张元济称之为海盐第一读书种子一胡震享。他让千名诗人流芳百世,却不能够被记录在朝庭编撰中。而那又何妨?他整理的资料丰富,论断精到,历经十年编成《唐音统签》。他以实干告诉世人:整理经典,刻不容缓。
于是因他决行,又涌起搜集诗作的文人书生,他们让褪黄的纸张穿越兵火焚灾,度过重重浩劫,传至今天。
于是因他决行,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得以垂名,后人替其感伤命运,会其情感。
于是因他决行,今日我们得以看到李白衣袂飘飘的潇洒;体会杜甫的沉郁顿挫;能在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时代,还可以静心朗读旧时情韵,感悟古代的"慢"。
我们理因感激,他的决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