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挺意外,娃居然没迟到,我们卡点到了学校。已经连续几周迟到了。以前早上想方设法叫她,包括但不限于播放她喜欢的《甄嬛传》哈哈。今天叫两遍就算了,她倒是自己挣扎起来了。
以前真不理解什么叫“找到自己”,觉得是西方人无谓的矫情。
因为对我们这代人来说,从来就不存在这个命题。
对我们来说,所见即所得,所见即生活。没有网络,也不存在一个虚拟世界。所见就是自己、家人和邻居的生活,最多加上新闻联播里的生活。吃饱穿暖、养家糊口、生活便利就是认知的一切。我们不知道原来人生观有这么多,信仰有这么多,人生选择有这么多,活法有这么多。
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找到自己”成为一个宏大、重要、紧迫,看似虚头巴脑、其实特别实在的命题。这都是因为海量信息。都是万恶的信息惹的祸。
信息化和网络造成的海量信息,让每个人看到太多身边没有的生活,了解到太多观点和活法。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以什么状态和心态与世界相处,这真的是孩子们的迷茫。
我们的父母可以用自己的三观影响我们。我们也想,但是,太力不从心了。孩子从各种渠道接触到太多信息了。如果不是小学,也是高中接触到。如果不是自己从网络上看到,也会从同学那里得到。
哪些信息是正面的、对自己有利的、能成就自己的, 哪些是负面的、对自己不利的、甚至把自己引向崩溃的,这完全依赖孩子的判断。没有生存压力,也是孩子们无法判断信息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当路太多、哪条路都不会饿死,他们真的会失去清晰的路径感。
我就明显感到我娃的探索。她明明认可我的人生,但她仍然想探索自己的人生,不想听我的。毕竟,当面临100种信息的时候,如果她还是乖乖地听父母的话,大概率说明她是个没有主见的孩子。她要自己看,自己探索,自己判断,自己决定。
我小时候待的地方是一个小平台,不攀爬也没人逼我,但攀爬的吸引力很大,而且眼前也只有这一条路。可我娃待的地方是个挺大的平台,所谓挺大的平台,跟金钱地位这些没有绝对关系,是说社会发展造成的大平台。像很多孩子一样,她有很大的边界去探索。
值得同情的是,他们也有他们这代人的压力。生存不再是压力,但发展是。内卷就是体现。我很同情孩子们。人总有好一些、差一些之别,谁都可能不如别人。但他们这代人,甚至很难为自己不如别人找到理由:毕竟父母做了足够多的投入。
说远了。总之,我阻止不了我娃的探索。或者说,她必须要探索,要在她的大平台上、在繁多的选择中找到自己想到的东西,才能笃实地生活。
在健康平安之外,我最希望的,就是她在小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尽快找到自己,平稳而自洽地走上人生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