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岭关---夜不收 (2018.12.01)
戍楼难忘明时月 故垒犹存夜不收
黄土岭岭脊关口向北,沿城墙迤逦而上,翻越第八座山头,望到一座顶崖下瘦高的戍楼(见图一),在此止步长城,由垭口向西顺沟谷而下,到达秦皇岛海港区驻操营乡甘城子行政村。全程上下幅度不大,行约7千米,用时不到4小时。
访秦皇岛长城(六)图一:崖间瘦高的戍楼,仍在回味几百年前的峥嵘的岁月
这段长城敌楼密集,花样繁多,有带内部台梯的实心楼;有箭窗密布的宽大敌楼(见图二);有二层通道狭窄的略小敌楼(见图三);还有那亭亭玉立、矗立在崖间的苗条两眼楼,很是值得细细品味。沿线有砖砌墙、砖包墙、石砌墙、山险墙,以一等边墙居多。尽管大部分楼残墙颓,但杀气犹在,风采依然。精彩之处是,迄今为止长城沿线唯一发现的、闻名遐迩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夜不收”纪要石刻。
访秦皇岛长城(六)图二:宽大的敌楼,狭小密布的七眼箭窗,为了艺术吗
访秦皇岛长城(六)图三:敌楼狭小的通道,只能一人轻装通过
夜不收就是侦察兵,各个时代的叫法不同,有十几个称谓,但职能基本差不多。明代边军中的夜不收主要承担着边外侦查工作,包括搜集情报、侦查地形、先期预警、侦缉逃犯、人力通讯、边外烧荒、抓舌头、扰乱敌人等等。
戚继光在剿倭寇时,军中也有夜不收,大概每营有 50 名。明朝时期长城沿线的夜不收军,主要配置在墩台和关堡之中。所以墩台哨兵又称之为墩夜,即墩兵和夜不收兵,他们是第一道防线的守军,既危险又艰苦,待遇比其他士兵高很多。
夜不收石刻刻在边内一个小崖壁前的一块大平石上(见图四),文字只是记录了侦查日期、地点、距离和人数,没有任务内容及完成情况,大概是保密的需要吧。石刻为:石匠谢进嘉靖二十四年五月一日夜不收官千户赵世清哨至境外地名烂泥凹离堡三十里炕儿峪堡该班夜不收郭延中等六名。这是公元1545年农历5月1日的事,史料记载,当时三十里外的缓中烂泥凹村,的确驻扎着一支蒙古骑兵,准备打入边内。
访秦皇岛长城(六)图四:洒水部分为石刻。这么多能刻字的地都空着,赵、谢两位老兄为啥不多刻些呢
《盛京通志》记载,辽宁朝阳建平县叶柏寿,原名为夜不收,明朝时这里因有夜不收探点而得名。朝鲜诗人柳得功,作为朝鲜的使臣到承德拜见乾隆皇帝,路过这里时,曾留住在广惠寺。看到如此大好风光,不禁诗兴大发,留下了记录夜不收的诗作:
主寝僧房古塞秋,皇庄酒局报河流。驼羊百万青青草,乐土无如夜不收。“无如”是“哪里想到”的意思。
关于夜不收,日本、台湾及我国一些大牌专家都有所研究、论述,遗憾的是,他们许多人没有看到,在秦皇岛长城边上,有夜不收记载的夜不收(见图五)。
访秦皇岛长城(六)图五:真正夜不收的日志
长城拾趣(图六、七)
访秦皇岛长城(六)图六:敌楼砌体里的木棍,队友说这是砌筑时的标杆
访秦皇岛长城(六)图七:队友水云间,自拍反被别人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