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阅读我心中有些惭愧,从小就对语文不感兴趣的我,也很难燃起阅读的兴趣。上学时不爱看书,毕业时最开心的就是再也不用考试、看书了。从小我就知道读书的各种好处,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我在讨厌课本的同时也拒绝了其他所有称之为书的东西,让我真正养成阅读习惯应该是在四五年前。
那时女儿六七岁,我希望她能成为一个像她爸爸一样热爱读书的人,于是就给她买一些拼音版的书籍来让她阅读,但是每次都是在我的强迫之下才能勉强读一会儿,这让我很为难。怎样能培养女儿的阅读兴趣呢?其实之前冯老师也常和我说,让我没事多读读书,我总是以学校事多,家务繁忙为由去推脱这件事,现在想想这都是在为自己找不读书借口。从此我决定要让孩子养成读书习惯,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提供一个阅读的氛围,于是我也拿起书,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说类来阅读,在这几年内我也阅读了不少作品,如余华老师的《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活着》《第七天》等,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悬疑小说《放学后》《空中杀人现场》《嫌疑人X的献身》等,小桥老树的《侯卫东官场笔记》系列,外国作品也看了几部如《简爱》《灿烂千阳》《追风筝的人》,是这些书籍勾起了我的阅读地兴致。书中有各种人生经历,各种活法、看法、想法和做法。通过读书,学习和思考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结局。联系实际细细品来,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出于对历史知识的匮乏,这个寒假我选择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来阅读,目前虽然只读完两本,读后让我了解到朱元璋和朱棣父子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是他们能力的体现,了解到文人解缙和于谦的聪明才智,了解到明朝的兴盛与衰弱。就在这学期当我讲到解缙的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时,我为孩子们拓展了知识,讲述解缙等上千人在编撰《永乐大典》的故事,在品社课上讲到都城的迁移,我为学生讲述朱棣迁都北京的一系列事件,每个孩子都听得津津有味,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张稚嫩的、求知的小脸蛋,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觉得我的书读得太值得了! 所以说读书不但可以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陶冶情操。
更让我高兴的事,在我们俩的熏陶下,我的女儿也读了很多书,而且是自主性的阅读,现在她能捧着一本书读上二三个小时,还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是书让她体味到了快乐,让她健康的成长!惊喜之余我思考了信心这个词,它正从不知道的某个地方冒出来,让我们更坚定更自信。我想,读书改变不了别人,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可以使自己在是非曲直面前,懂得大是大非;可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道遇险阻时可见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如果说以前的我是文静的,那现在的我就是平静的。达不到宠辱不惊的程度,但在不知不觉中看待世界的眼光更宽容,对待万物的态度更柔和。
现在我们国家提倡全民阅读,而阅读已经成为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了,我要坚持阅读,因为它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陶冶了情操;它增长了我的见识,拓展了我的思路,消除了我的寂寞,净化了我的心灵;它让我重拾自信,让我对生活充满了遐想,阅读虽不能改变我的命运,却可以改变我的性格。有书相伴,人生不寂寞。书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多读书,自然胸中有丘壑;多读书,自然可以开阔眼界;多读书,自然可以提升涵养和气质;多读书,自然让灵魂充满书香气。我相信,读书不仅让我肉体有弹性,更是让我灵魂有滋养。
最后我想说:读书是人生中最崇高的修行。让我们有书共读,共享阅读之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