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前的忐忑
“听说你能说会道的?”
“谁说的?”
“你被朋友出卖了,参加辩论赛吧!”
“我辩论?用啥辩? ”
“嘴巴 。”
“我一肚子青菜,没墨水。”
“辩论不需要墨水,只要口水。”
“在大牛面前,不敢喘气,辩论什么啊?好有挑战性!”
“主题待定,先招人。”
“天啊!更吓人!”
“不吓人,很好玩的。”
“想玩,但怕成了别人猪一样的队友!”
“总得有这样的队友吧。”
就这样,在刀哥的鼓励下,我参加了辩论。6月19日,我们确定了辩题:辛格是个好爸爸/辛格不是个好爸爸。有了辩题,却没有确定正反方,一切都待辩论当日临时抽签决定。这样的规定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向往,不知道这场烧脑的辩论会碰撞出怎样的思维火花。之后一直到六月底,我一直在忙着学校的期末考试,七月初又忙着九年级学生填志愿。有期可待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七月上旬也闪电般的过去了,我除了看《摔跤吧!爸爸》的电影,也开始了多方搜集资料、请教看过这部影片人的看法,甚至做过种种预设。之后在组长的牵头下,我们组内做了资料分享、整合、模拟辩论、再整合资料。但是,由于这部影片在大陆的宣传,就是把辛格定位成了一个好爸爸的角色,各种舆论宣传与影评证明辛格是个好爸爸的看法已先入为主的扎根在了所有观影者的心里。如果我们抽了反方的辩题,又该如何自圆其说的推翻人们的认知呢?
小组内的讨论与模拟辩论也直指反方的证据明显不足。四个未曾谋面的网友在群内交流,不管哪一个找到了一个突破点,大家都很开心。这应该是辩论前的疯狂吧。
辨论中的碰撞
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们来了。7月21日,我们来到了美丽的鹭岛。传说中的网友们会面了。7月23日下午,我们辩论小组的成员第一次由线上走向线下——见面了。我们一起把之前的讨论又梳理了一遍,并做了分工。7月24日,一场疯狂的烧脑活动终于上演了。用刀哥的话来说:“是否疯狂,也许难说,因为每个人的标准不同,但是,前所未有,我觉得极有可能。”
场上,刀哥一枚硬币现场决定了辩论赛的正反方。人都说,怕什么来什么。因为先入为主的观念——大家几乎都认为辛格就是符合中国人审美观的好爸爸。我们甚至大力宣传影片是一部励志电影。这样反方很难获胜,而我们“幸运”地成了反方。
辩论开始,刀哥宣布了辨论规则,我们按分工各自坐好。首先是正反方一辩陈述观论点。紧接着是正方二辩咄咄逼人的追问,作为反方二辩的我开始有点紧张,差点断篇,好在队员的提醒,赶快梳理情绪和思路,进入了状态,对于正方后面的提问,我终于除了回答正方提问,而且也可以向对方发问了。台上,就这样你来我往,唇枪舌战。正如刀哥所说:“当我们进入辩论的场域,很容易因为自己的站队和立场(哪怕是违心的),而进入一种‘为辩论而辩论’的状态,偷换概念,转移逻辑,妙语连珠地胡搅蛮缠,逞口舌之利或口舌之勇,最终弄成理直气壮的一地鸡毛。”“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知道,自己的选择和站队,其实并非多么稳妥,也非多么正确,但是一旦选择,就难以回头,总是会为自己的固执己见寻找这样那样的理由,甚至不惜强词夺理,不撞南墙不回头。”无论正方还是反方,我们都在为了自己的观点找各种理由来推翻对方的观点。而我的脑子里一直都有两个我在打架。在紧张激烈的唇枪舌剑中,终于结束了辨论,可是疯狂的刀哥竟然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让我们互换角色,再辩一场!我们瞬间懵掉!刀哥却露出了孩童般可爱的笑容!还没完全从刚才的立场中走出来的我差点稀里糊涂地做了对方的帮凶!我自己也笑的不行,台下也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这一场,正反方以和解结束。
而我心里一直不愿意单向的去看辛格。辛格,无论是教练,还是爸爸,都有争议的地方。因为我更赞同的是一个人的改变是需要多方努力的,正如一颗种子的成长不仅需要泥土,阳光,也需要雨水。就像霍雷对他儿子所说:“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而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更要权衡轻重,拿捏分寸,更要因材施教!我在承认辛格成功的同时,更愿意去思考:假如现实生活中,辛格没有成功,女儿所经受的这一切到底值不值得?无论是家长还是父母,我们到底该怎样教育我们的孩子?摸索中,我们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我们又该怎样减少并减小我们无意中的伤害,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长大后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我们又该如何定义我们的成功?……太多的问号在我头脑中打旋,这应该也算是辩论所带来的疯狂吧?
辩论后的思考
经过这场辩论,我更喜欢刀哥说的两个词“变态”(改变常态)和思辨(思考和辨别)。
生活中的很多事并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有时我们因一件事想不通,必然要换个角度想;一条路走不通,我们要换条路走。而无论是换角度还是换条路,我们都要改变常态并思考辨别,然后再做出合理而又正确的选择。就像我走上读写的道路上一样。有人说:“你教好书,干好自己本职工作就好了,何必自讨苦吃,让自己读书、写作,活的那么累,没事时打打麻将、跳跳舞不是很好吗?”也有人说:“你天天写文章不累吗?写再多,能当饭吃吗?评职称有优先吗?轻松地活着挺好,干嘛跟自己过不去,找罪受!”还有人说:“自己掏腰包去学习,疯了吧?贴钱找麻烦,真傻!”我也常常问自己:“我到底要什么?我书教的好好的,既定的轨道也行的好好的,干嘛要让自己归零,重新选择一条陌生的路,重新学习?”每当这些问题在我的脑海中闪现,我就会更加清晰地告诉自己:我不想一辈子只做一个搬运工,当个教书匠,我想让自己的教育更幸福一些,让自己的教室更润泽一些,让那些鲜活的生命更灵动一些,让孩子们爱书本比爱打游戏更多一些……或许这一切的获得都需要我改变常态,用思辨的思维去考量,去选择。但我想无论是教育还是生活,学会思辨应该比赢得一场辩论赛更重要,这也应该是我参加这场辩而不赛最大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