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搭载顺风车回家,爱红师傅是一枚60后退休的阿姨。虽然头发部分花白,但是掩盖不住她的精神抖擞。
出于职业习惯,我开始询问她的孙子情况,原来她也是广大“育儿啃老族”一员,每天要接送外孙女幼儿园上学放学。她说坚决不同意女儿再要二胎了,她说:我女儿带带孩子吧,跟要命似的难过,我们那个年代带几个孩子都这么带过来了,也挺住了不是。最气人的就是,带孩子明明不轻松的活,她甩给我了吧,就觉得:也没啥辛苦没啥累的。
是呀,90后的新妈妈们毕竟没有60年代的吃苦经历,买房不够钱伸手找父母要,带娃辛苦就拽来退休的老人。刚刚借钱给孩子付完首付,又要付出时间带孙。老人的钱包和退休时光都被剥削了,至于是孩子剥削的还是国家剥削的今天暂且不表。
双标价值观的90后妈妈最惹老人生气,因为他自己带娃说辛苦,另一边认为奶奶姥姥带娃就轻轻松松。
在聊的过程中,爱红阿姨说到自己的付出被轻看,一脸愠色,紊乱的呼吸我坐在后座都感受到了。
我们国家确实没有一套被社会广泛接受的0-3婴幼儿保育体系,即使在计划经济时代,仅仅是城市里面的,全国<5%的婴幼儿通过公立托儿所得到了较好的保育。国企改制之后,婴幼儿的保育国家就不管了。最近二十多年的城里的保育活大部分落到了老人的肩上。其实新爸妈们心里大概也觉得,隔代养育并非最佳的保育方式。那么国外是怎么解决的呢?
在欧洲,高福利政策贯穿公民的一生,自然也包括婴幼儿阶段,所以,一名欧洲新妈妈如果在产后选择工作,就可以选择社区里及其便宜甚至免费的保育服务;
在美国,因为一半以上的妇女不工作,那些双职工的家庭,就会把孩子交给邻居开的家庭日托,价格也很便宜,日托开支不会超过家庭开支的10%,相当于在北京1500元/月托儿。
在中国还有剥削老人的另外一种模式:请育儿嫂
在讲育儿嫂之前,读者可能会问:中国的日托能不能像欧洲一样?最近风闻幼儿园将要被收归公立?0-3和幼儿园如果改公立,我们国家需要新增1500万个事业编制岗位,大致上把教育部预算X2了,其次是并没有相应的人才,别说1500万,就是15万婴幼儿保育人才我们国家都木有呀。所以公立来解决我们的保育早教工作在最近几年是不太现实的。
中国育儿嫂,以前叫保姆,是被广大父母诟病最多的行业之一,保姆虐待孩子的新闻每年都有发生。极端案例就不讲了,在父母眼中育儿嫂主要的问题还是性价比太低(跟妈妈亲带或奶奶姥姥),付出的金钱与得到的服务完全不成比例。或者跟自己的预期相去甚远。
育儿嫂达不到妈妈们的预期主要原因有3个:
1、婴幼儿的保育早教知识点太多,超出初中文化阿姨们的认知边界,跟月嫂相比,保育早教需要掌握的知识是月嫂的10倍以上;
2、育儿嫂没有老师带,在欧洲和美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婴幼儿-学前教育体系,蒙特梭利、RIE、瑞吉欧、夏山学校等等几乎每个发达国家都有几套成体系的保育早教“科技树”,我们国家学前教育尚且拿不出手,0-3“科技树”几乎是空白的。
3、师配比例高,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0-3阶段1名保育员或早教师能照料3个孩子,而在幼儿园,往往是1名幼教带着20个孩子上课和玩耍。高昂的人工成本,让有兴趣婴幼儿领域的创业者望而却步。
在最近的面试主编和技术新闻中我发现一条可能的路径:
通过信息手段,将0-3阶段幼师共享给育婴师,为育婴体系做升级,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供给父母们高于亲带和老人照料质量的,略低于欧美专业日托的保教解决方案。
线上运营:大约6人在线教育和新媒体团队,搜寻本市学前教育本科,AMI蒙氏老师,以及其他流派的优秀幼师,邀请他们写保育经验,做微课,参与研发系列视频课程,适应于初中学历育儿嫂的在线教育课程。新媒体团队将更通俗更能激起学习兴趣的内容让本市从业者阅读学习科学的保育知识。
幼师讲师:本职工作与日托,不脱产的方式,在线指导在户服务的育儿嫂,周末抽出1天时间给育儿嫂面授现阶段必备的保育知识。幼师讲师与育儿嫂学徒比例60:6000。
育儿嫂学徒:住在雇主家里,每天完成讲师布置的日志和作业,记录孩子发展发育的数据和过程,每周周报,每月月报。每两周到讲师处面授学习半天。遇到任何的问题通过思科视频会议与讲师连线,获得解决方案。
月嫂育儿嫂保姆等:认识儿童发展心理科学和儿童生长发育保健科学,相信儿童发展心理科学和儿童生长发育保健科学,学习儿童发展心理科学和儿童生长发育保健科学,实践儿童发展心理科学和儿童生长发育保健科学,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已经从业的家政服务员比较难快速的接受,所以6000人的育儿嫂学徒,几乎要通过影响10万人,长期的影响这10万人才可能转化出优质保育早教员。
英国2月26日报道,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今年将迎来一个神秘来客,一个能说话的漂浮机器人,Cimon。他是一个带着笑脸的球形机器人,重5公斤,拥有人工智能大脑和8英寸大的显示屏。
CIMON宇航员助手 思科视频会议系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