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习惯于持有固有的思维模式,经常会用一些刻板的方式去看问题,去解决问题。就像查理.芒格说的那样:当我们手里拿着一个榔头的时候,所有事物在我们眼里都成了一个钉子。刻舟求剑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寓言,生动地体现了这种思维定式的可笑之处。可惜的是,我们很多人虽然知道刻舟求剑的寓意,但一旦事情临头,却又习惯性地拿起了手中的榔头。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自诩为万物之灵,无所不能的人类也会犯这种低级、可笑的错误。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大脑天生懒惰,我们的大脑天生习惯能不用脑绝不用脑,这是因为使用大脑需要耗费人体极大的能量,要知道,大脑的质量仅占人体总质量的3%不到,却要消耗人体20%以上的氧气与能量,所以为了减少人体能量与氧气的消耗,我们的思维机制设置的时候就设定好了,将日常不断发生的各种同类事情生成一个个固定的反应模板,在无数次的不断迭代中,反应模板越来越精确,最后,只要出现类似现象,大脑里的回路自动链接到固定的反应模板,快速反应,快速处理,从而使大脑尽可能减少能量的耗费。
这种思维反应模式是跟人类成长环境有关的,生活在丛林的人类的远古祖先,他们的生活环境是处处充满危机的,稍有不慎就会有性命之忧,在生存面前,反应速度决定生死。在无数次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的人类始祖不断地进化,不断地迭代,终于形成了快速反应的思维模式,只要某个特征符合我们记忆深处的图景,就会马上触发我们的反应模式,瞬间完成决策。
这种反应模式对以前的那种简单的自然环境来说是适宜的,但是,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来说,这种简化的快速反应模式就会显示出一定的弊端。
当发现我们的解决策略无效时,我们就会抱怨,某事某物应该怎么怎么样,虽然事实不是这样而是那样,似乎在说是事物错了,而不是我们的反应模式错了,不是我们的处理方法错了。就像当年牛顿推算星体运行规律一样,当发现星体的实际运行轨迹与牛顿推算的不符时,当时那些崇拜牛顿的人们不是说牛顿算错了,而竟然会说是天体运行出错了。好像天体应该按照牛顿推算的运行轨迹来运行,而不是按照它本来的运行规律来运行。
面对复杂的情况,最好的策略是不预设观点,心态归零,从事物真实的情境出发来分析、思考,具体问题个体分析,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刻意练习》里面提到,之所以很多人在同样的事业上花费了一万小时以上但没有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思维惯性,就在于我们的快速反应机制,就像肌肉记忆一样,我们自动自发地将问题解决了,就像我们在驾驶汽车的时候,时间一长,我们根本不用思考,就会自动操作。如何从优秀走向卓越?关键就在于打破思维惯性,打破自动反应模式,把当下遇到的每个事情都当成新情况、新事物,重新认识、重新分析,重新决策。
当然,有前提条件,那就是只能针对重要的事项,只能针对你刻意改进的项目,原因只有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碰到的所有事情全部采用类似模式来操作的话,估计你将寸步难行,太多的事项要决策,而你的时间与精力永远都是有限的,以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来面对无限的问题,肯定是难以为继的。
存在即是有理,看来此言不虚。
以下内容引用自《原则》:
不要固守你对事物“应该”是什么样的看法,这将使你无法了解真实的情况。 很重要的是,不要让偏见阻碍我们保持客观。想要取得好结果,我们需要冷静而不是情绪化。
当我看到一些我(或人类)认为是错误的自然事物时,我会先假定我是错的,然后努力弄明白,为什么说自然如此运行是合理的。这让我认识了到很多东西,改变了我对以下问题的看法:(1)什么是好什么是坏;(2)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3)当面对最重要的抉择时我该怎么做。为了说明原因,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多年前我去非洲时,看到一群鬣狗扑倒了一只幼小的角马。这让我觉得反胃。我对那只角马感到同情,并且认为我看到的景象很糟糕。但问题是,这件事是真的很糟糕,还是因为我有偏见所以认为它很糟糕,而事实上它好极了?这让我陷入思索。假如我看到的事情没有发生,世界会变好还是变差?这个视角促使我考虑这件事后续、再后续的影响,于是我发现那样的话世界将会变差。我现在认识到,自然会走向整体的最优化,而不是个体的最优化,但多数人只是根据事物对自身的影响判断好坏。我看到的情况是正在运行的自然进程,它能有效促进整个世界的改善,比人类发明的任何程序都有效得多。
多数人把对自己或者自己关心的人不利的事情叫作坏事情,而忽视了更大的好。群体也有这种倾向:一种宗教的信仰者会认为自己的信仰好,其他人的信仰不好,导致两方信徒相互残杀,而且都坚信自己在做对的事情。通常,人们彼此冲突的信念或利益会妨碍他们从对方的视角看事情。这不好,也不理性。尽管我能理解,人们喜欢对自己有利的东西,不喜欢对自己有损的东西,但只根据事物对个人的影响就将其判定为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坏,这是不合理的。这么做是在假定个人的愿望比整体的好更重要。在我看来,自然似乎把“好”定义为对整体好的东西,并通过最优化进程实现这种“好”,这是更好的做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