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可以套用,成本-收益模型。比如读书,你的成本是时间和精力,收益是知识和方法。比如休假,你的成本是时间和钞票,收益是放松和健康。
而且从成本-收益模型的角度,人的大脑有一个特点,就是更在乎看的见的可控成本,摸得着的短期收益。
对于变化,你选择什么人的大脑讨厌当下的不可控的成本损失。面对选择,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看上去收到损失概率更低的那个。正所谓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买卖没人干。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简单说来就是,当你面对这样两个选择:
选择A,直接拿走10万元。
选择B,有10%的概率拿走500万元。
从概率学的角度讲,选择A的期望就是10万元,选择B的期望是500*10%=10万元。(至于什么是期望值,不懂的小伙伴可以问度娘)。那么作为一个理性人,当我们面对很多这类选择的时候,一定是选择B的。
可事实恰恰相反,只有很少人愿意选择B。
比如体制内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如果你给他选择,继续抱着铁饭碗高枕无忧,和下海经商创业九死一生。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继续保持现状。即便是外面的创业形式再好,成功的概率再高,终归不是100%,很多人还是因为可能承担损失而放弃第二个选择。
答案差不多是这样的,否则现在的政府机关不会有那么多混日子的公务员。
其实这是人类能存活到今天的必然选择,如果在原始社会,人类不在乎眼前的利弊得失,很有可能就被凶猛野兽伤害,根本活不下来。
无奈的是到了今天,曾经保护人类的人设,却成了我们放眼长远的基础性障碍。
生活总是这样艰辛人的大脑,不仅很讨厌当下的损失,而且经常高估可能付出的成本。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因为害怕一件事情太难而在开始之前就选择了放弃,比如写作、英语、演讲、编程、滑冰。要么就是觉得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自己根本消耗不起。
是的,在你还没开始做之前,你的大脑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对你发出警告,让你选择退却,选择舒适,选择平庸。
就如同聚光灯效应一样,你总觉得有太多的眼光在监视你,总认为有太多的压力要背负,总想着有太多的努力要付出。
关键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你还未开始行动,或者刚刚开始行动时的念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难得不仅是对于新事物的不熟悉,还有对于未来成本过高的误判。
其实当你真正学起来,开始行动之后,对于成本的认知就会慢慢回归于理性和客观。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可曾担心过因为汉语太难而选择放弃说话,可曾担心过因为小腿太细而选择放弃走路?
都没有,因为那个时候你没有成本的概念,大脑还是一片混沌。俗话说无知者无畏,反而当你有了成本概念,有了一定的阅历之后,会时刻评判接下来要做的事,需要花费多少力气,如果太费劲就算了吧。
对于很多人来说,当他们还小不懂事的时候,反而是学习能力最强,学习成果最丰富的时候吧。
让自己感觉更赚
既然人的大脑天生厌恶损失,且倾向于高估成本,那么最好的抵制方法,无疑就是提高短期收益,寻找替代性报酬。
很多人喜欢发朋友圈,晒照片,吃饭要拍,坐车要拍,上班要拍,跑步也要拍。有没有想过这么需要自律的高频拍照发票圈的事,这些人为什么这么乐此不疲?
根本的原因,就是朋友圈大大提高了他们拍照的短期收益:点赞和留言通知。
他们之所以这么拼的发朋友圈,就是因为有人可以第一时间点赞和留言。这些刺激本身就是奖励和收益,会让发朋友圈的人感到被肯定和需要。这种系统的通知,就如同钢琴台阶上的音符,成为很高的替代性报酬。
试问,如果没有人点赞和留言,这些家伙还会这么拼的发朋友圈么?
所以,对于那些本来成本就高的工作,需要通过提高短期收益、寻找替代性报酬来刺激完成任务的动力。
比如公司加班后半夜,老板最好就是在加班完后,请大家喝酒撸串小龙虾了,而不是到了月底给那么一点点可怜的加班工资,或者是几句蛋疼的口头表扬。
精明的商人,会熟练的计算投入和产出,对于精明的生活家,也要时刻注意成本和收益。当你开始注意生活中的每件事的成本和收益,也许你的生活就会活成另外一番景象。
正文结束,点赞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