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樊登讲论语》的时候,看到了一句话,樊登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我觉得这句话值得我们终身背诵,时刻提醒自己。
这句话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句话很生动地解释了什么是长期主义,为什么不能走捷径,为什么不能贪图小便宜。
其实这句话不难懂,况且“欲速则不达”还成了一个不错的成语。但我们却很少去遵循它,心里多数时候想的是能走捷径就走,能贪点小便宜就贪,这恰好是人性的弱点。
谈到长期主义,就绕不开延迟满足,谈到延迟满足,就绕不开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所谓的“棉花糖实验”就是科学家,找来一群孩子,给他们每人发颗棉花糖,告诉他们如果能忍一会不吃,将会再得到一颗。
糖果对于孩子的诱惑还是很大的,很多一部分孩子,没有等待直接就吃了。而一小部分孩子则忍住不吃,过会竟真的又得到了一颗。但这还没完,研究人员在日后的20多年的时间里,持续跟踪观察了这批孩子。
发现当初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他们所获得的成就,远大于那些没忍住的孩子。因此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了“延迟满足”这个概念。而有意思的是,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成了这种思想,他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让我凡事有点耐心。
可见没有耐心是多数人的缺点,我们总是习惯走捷径,甚至听到需要时间积累的时间,会本能地排斥。
就像当初开始写作的时候,看到有人写作一篇稿子赚了一千元,就动心了,觉得自己也可以。但真正去写的时候,发现原来这是一件需要积累的事,而且积累的时间可能会很长,顿时就心生退意了。
直到后来想明白,想要通过写作获得一些成绩,有些事是绕不开,必须得通过一点点地积累,才能培养出自己的能力。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长,但只要能持续做下去,总有能做成的一天。
而至于“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一条也得谨记呀,我们太容易因小失大了。如果过于贪图小利,最大的弊端可能会很容易就被骗,那些被诈骗的案例,很多都是利用了人喜欢贪小便宜的心里。
只是相比于钱财上的损失,心智上的损失会更大。毕竟钱没了还可以再赚钱,但真的因此他脑子弄没了,可就真的没救了。
所谓把脑子弄没,就是看到现阶段有困难,而长期收益很大的事情,比如学习。
学习真的是一件不能太关注眼前利益的事情,因为它的反馈周期非常长,长到有时你竟然会觉得自己在退步。
我在写作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时常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没有长进,甚至有段时间还觉得自己的水平是不是退步了。
面对这种情况,只有一个字“熬”,熬过这段时间,就能有所长进。熬不过,就会直接放弃,那么前面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正是因为学习的反馈周期长,很多人出了校门后就停止了学习,因为这不能立刻解决他们的问题。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想在某件事上有所成就,一定要把这句话刻在心里,时时默念,提醒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