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问题风暴》问题之四 考试周来临事情略多,但是还是忙里偷闲听了感觉有眼缘的几篇文章。今天想谈谈李翔老师的那期《问题风暴》节目四个问题中的最后一个——“中国人交流时喜欢做判断,不喜欢做分享?”
一开始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觉得这个题简直就像是一个黑洞,一个大陷阱。我问了自己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拿中国人来说事?第二,中国人是不是真喜欢在交流时做判断不喜欢分享?第三,不喜欢分享就是不好的吗?
首先很奇怪为什么在这里单独把“中国人”提出来?毕竟judge这种事情并非只有中国人干。看到标题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想起之前看的一篇文章,《为什么总拿日本人说事》大意说的是在中日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日本成了所有话题的起因,成为了所有中国人的谈资,甚至成为了一些国人攻击的对象。相应的这里单提中国人是不是有点拿这个名词当靶子的意思?(当然我没有说这个名词背后代表的实际群体) 再来“中国人是不是真喜欢在交流时做判断不喜欢分享?”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中国人?你是在说所有的中国人吗?“喜欢”的定义是什么? “喜欢”用什么去衡量?是用做这件事情的频率去衡量吗?还是用自己做“判断”时的心情去衡量?此外在“交流时”,那是交流什么的时候?在什么样的时间,在什么样的场合交流?交流是停留在语言层面时,还是说的更加夸张一点上升到灵魂的高度时?再来“做判断”这个判断是怎么个判断?是带有偏见的还是相对公正的?是歧视的还是包容的?最后“分享”的问题,分享什么,怎么分享,是不是真的在所有的场合都要去分享?在所有的交流的情境中都去做这个sharer的角色? 一连串的问题下来其实你会发现,正如我们开头所说的这个问题实在是一个黑洞,它实在是太大了。
老实说以我现在的认知和知识水平,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不是一个统计学家,没有办法去统计到底有多少中国人这个样子;我也不是一个心理学家,没有办法告诉你到底如何去定义这个“喜欢”的概念。但是我能回答的是我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做法如何,最多我能跟你讲讲,我了解的身边的中国朋友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要说其他中国人,不好意思我不懂,也没法替他们回答,感觉要是起来有种妄谈的意思。
再来第三个问题,不喜欢分享就是不好的吗?看起来分享真是个好词,和别人沟通情感,拉近联系嘛。但是真的是这个样子吗?为了和一个朋友拉近感情,就拿你和另一个朋友的秘密作为交换的条件,并因此获得越来越多的朋友,最后他喜欢上了这种分享,以跟别人在背后谈论自己的朋友为乐,这个真的好吗?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肉食主义者,在回族同胞的面前去分享自己吃过的全猪宴的经历,大谈猪肉的美味,这个又真的好吗?还是接上一个问题,先定义“什么是喜欢”。如果真的从情绪层面上来讲,在跟别人交流的某种情境中不喜欢分享,很有可能是一种对双方都好的方式。毕竟分享什么,分享的方式还是个有待考量的问题。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道自我反思的题,对于我来说,判断别人是一种常态。我不是个圣人,遇见新朋友,跟她说话前,我会从她的外貌着装的判断开始,说话时会关注他(她)的谈吐,大致了解这个人会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大约就是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在我的脑海中形成的过程。至于分享,我觉得在上面遇见新朋友的语境中我更愿意认为它是一种谈话者双方之间语言和经历的交流。喜不喜欢分享,对我来说是取决于双方谈论的话题的有趣程度,以及谈话者的。
李翔老师在总结中说他从评论中学习到两点,一点是要有意识地压制自己的社交本能,第二是他会游说与鼓励他认为值得分享的人分享。我认为,人天生来就会比较与判断他人,这是天性,就像小孩子看见凶神恶煞的人会哭一样,这是小孩子的判断。第一印象的形成,据说在7秒内就会完成,所以有意识地压制这种本能,似乎是件难事。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觉得在人际沟通交流中,大多数人似乎都会很努力地讲,认真听的反倒少了。然而倾听确实是改变你对他人第一印象最容易也最难的方式。判断是肯定的,但是第一判断有偏差的情况下不妨多听听别人怎么说,在倾听的过程中,有一些共鸣的东西自然会从你口中分享出来。纠结喜不喜欢判断和分享的问题我觉得倒不是很有必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