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理解的难点是在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时,“一个一个增加垫圈”和“多个多个增加垫圈”哪种方法更好?
教师提问:用更大的拉力拉动小车,小车运动的快慢会怎样变化?
学生:会增大。
教师:怎么证明你的想法?
小组交流,回答:一个一个的增加垫圈。
教师:怎样知道小车的运动是快了还是慢了?
学生:用秒表测。
教师:那是垫圈的数量是一个一个增加好,还是多个多个增加好。
学生:一个一个增加,这样能看出速度的变化。
然后教师举例讲解,部分学生能说出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能观察到明显的变化,而部分学生仍然不能理解。(这显示出部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教学中单纯的语言讲解,甚至是举例,效果也不好,需要教师示范或学生亲自尝试。)
自评:1.这个环节教师的提问很乱,指向不清晰,导致学生不理解。
2.实验中的材料一定要把所有步骤都保证学生能正确准确的操作后,才发给学生吗,没有材料,学生在思考实验的过程和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时,他们的思维参与有多少,他们真正的感受又是怎样的?
3.感觉实验是教师塞给学生的,我要的是学生自发的,为了解决问题而开展实验研究,而不只是为了获得“动动手”的好玩感。
4.重读教材第42页,这一段话就是要学生想到拉动小车的方法的基础上,先预测“用多大的拉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然后实验验证预测,把实验结果和预测做对比,发现不是任何大小的力都会让小车运动起来,从而得出结论“力可以使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思考“用更大的拉力拉小车,小车的快慢会怎样变化?再增大拉力呢?”,预测,设计实验,实验并收集数据,对比预测,获得结论。
二.对重力的表达
四年级本课书本上的描述是“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
五年级本课书本上的描述是“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
两个描述都是从观察到的现象,从重力产生的作用角度解释重力。但第二个描述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因为重力并不是直接施加于物体的力,所以从现象上描述,更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
综合以上分析,我在教学时这样表述:“我们观察到树上的苹果掉下来,跑商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这些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所以这里垫圈的重力就要把绳子拉向地面,而绳子又拉着小车,因此小车就动起来了。这里绳子的拉力是由于垫圈的重力产生的,拉力的大小就可以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在讲述时,配合图片和演示,帮助学生感知到绳子的拉力直接作用与小车,重力间接作用于小车。
三.在常态课中怎样做到一节课完成呢?
4.2班用了两节课多,4.1班用了两节课,5.1班用了一节课多。
再次读《课标》,读教参教材,思考学生理解的难点,我要重新设计教学,尝试用一节课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