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昨日办公室里聊天,说到辉哥最近也病了,我在旁边听着。方师傅忽然对我说了句:“他的病比你还惨!”我回了句:“我的病都成为海湾的一个标准了,谁生病都和我比一下。”随即,哄堂大笑,办公室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最近每每有许久不见的外校老师看到我,第一句话就问我现在怎样了。我说一切都好,慢慢恢复了。这慢慢恢复的几个月里,也有些许值得记录的东西。
写下来,是乐趣,也是提醒。
每月一次的广州复诊
现在我对广州最熟悉的区域,就是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沿江路附近。从八月开始,每个月我都会去复诊一次。
开车去过,坐高铁也去过,还在医院附近的旅馆住过一晚。医院那栋高高耸立的大楼,偶尔会在梦里出现。我在那栋楼的28层,住过22天。
每次去复诊,都是周三下午。因为我住院时的主管医生,只有周三下午看门诊。
这位罗医生是教授,网上挂号从来挂不到。我都是周三中午早早到达,抢一个临时号。
诊室外挤满了人,加号的,都有三十来人。罗医生的助手是个年轻的小姑娘,斯斯文文的,面对抢号的病人,总是和颜悦色地说:“请等一等,加号的要专家号看完才能看,要四点以后。”
但是病人都是焦急的,他们中,有很多是各地慕名而来找罗医生看病的。病症多和肺相关。所以诊室外,咳嗽声此起彼伏。每次我坐着等,总严严实实戴着口罩。
加号从1号开始,一直往后顺延。后面的患者,可能晚上七点多才能看病。我去了几次,拿到的也都是十几号,只能先坐着,等着。
小姑娘开始叫加号的时候,我就开始往诊室门口凑,希望先进去。小姑娘总是温柔地阻拦,一边让我出去,一边说:“我知道你是复诊的,你住院时住23床对不对,到时会让你看的。”
我只好再退到门外,眼巴巴地往里面看。然后,我又三番五次闯进去。小姑娘终于心软了,说到:“你先出去一下,下一个看完就到你好不好。”
好,我出去等一会再进,罗医生一眼就认出我了。
“最近感觉怎么样?”
每次都是这句话开场。
然后我就说都还好,药按时吃,气管也没问题,只是有时还是会有痰,另外就是身上有些红色的疹子。
“这是吃激素引起的,你生病来看时,已经有点晚了,所以气管还是受损了。继续吃药,我调整一下方案。”
罗医生一边调出我的病历,一边摸一下我的耳朵,看看消肿没有。
“耳朵也好了很多,还可以进一步吸收,按时吃药,你去拿药吧。”
一月一次的复诊,真正沟通只有五分钟左右。罗医生开的药也基本不变,只是激素每月减少,另外每天吃两支增强免疫力的制剂。
从诊室出来的我,若脱笼之鹄,但也没忘了,和小姑娘道个谢。因为下个月,也还要来“磨”她。看个病,真不容易。
前两次开车来,把车停在以后旁边的万菱广场,大半天停车费要80。后来干脆改高铁转地铁,但来回的高铁票,也要150。
罗医生下午2点半出诊,我一般早上10点就从深圳出发,中午12点左右,就到了医院附近。吃个午饭再逛逛,差不多就到时间了。
医院后面的一德路,是广州比较出名的老街巷。两旁骑楼林立,下面的店铺,多是经营干果干货的。
核桃、杏仁、开心果,海参、鱼胶、海马干,单从这条街的骑楼下走过,你就能感受到十足的广州味道。
当然,我一个来看病的,这些东西也就瞧个新鲜,从来不买,我也确实不会挑。
倒是我住院时,老妈来这里给我买过两斤核桃吃,现在还时常念叨那核桃不错。
沿着一德路一直往前,就来到一个小广场,抬头一看,眼前矗立的是圣心石室大教堂。
那天,天正蓝,阳光正好,五星红旗招展着。透过一片红色,看到的是教堂尖尖的塔尖。片刻间,我对信仰这个词,多了一些思考。
教堂现在不知怎么不让进了,门口也游客稀疏。一个中午,我绕着教堂转了一圈,旁边居然有个中学,还有一个教会办公的区域。
我好奇地透过铁栅栏往里看,看看到底有没有人在里面办公。人没看到,一只小猫怯生生的在不远处看着我。
圣心石室教堂的每一个侧面,都那么立体。拿手机拍了几张黑板相片,相片中各个角度的教堂,都透着刚健的肃穆。
一个月去一次广州,一个月看一次教堂,生活就这样继续。
每周五天的正常工作
生病之后,我更喜欢,也更珍惜教书这份工作。
早上,送完球球去幼儿园。来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批改作业。
这个学期,课代表已经可以做到早读后就把作业搬到我办公室。同学们总体的作业完成,也都很不错。
一边改作业,一边做记录。好的作业每天课前表扬颁发奖励,差的作业提出批评有相应的惩罚。
为了奖励孩子,我买了本子、糖果和明信片。
感谢学校的理解,把我的语文课都安排到早上。课上同学们精神状态都不错,我们教学进度也正常。
人到中年,性子变得慢了,做事也更有计划性。一周讲什么,讲到哪,我在周一就和同学们交待好。
我还把班级30名语文较优秀的同学分成6个小组,每周额外给他们做一份练习。然后利用自习课给组长评讲,再让组长去检查组员的完成。现在看来,有点效果。
每天上完课,就处理一些行政事务。还有时间,就打磨一些课例或写写文章,工作时间,平静而自然。
在学校,我一般不闲聊,尽量把工作的事处理完,避免把工作带回家。
中午,去学校食堂打个饭,骑着小电驴回家,和老妈共进午餐。
餐桌上,和老妈东拉西扯。她一般讲讲早上买菜,哪些东西便宜,哪些东西贵。我一般说说学校最近有什么事情,自己做了哪些工作。
午饭后,老妈熬好中药,让我下午上班前吃。中药的方子,是老妈四处查找来的。病后,我去看过几次中医,也开了几副药。对于药方中的每一味药,老妈都翻医书查了功效。
后来,老妈干脆自己买药,自己找方,每天给我熬两次药。
这中药的滋味,酸中有苦有甜,怪怪的。老妈说酸的是五味子,苦的是橙皮,甜的是甘草。
中午一般睡不着,看看书,每天一小时阅读还是能保证的。
最近读了彼得.海斯勒的《江城》与《寻路中国》。还跟着学生一起重读了《六神磊磊读唐诗》、《记一忘三二》、《我的阿勒泰》、《笑谈大先生》。
我要求学生在课内必读名著之外,每两周读一本书。选择的书籍,和教学内容有关联。
学习《唐诗五首》就读《六神磊磊读唐诗》,强调周记写作,就读《记一忘三二》,学习《藤野先生》,就读《笑谈大先生》。因为阅读,与学生展开对话。从学生的读书笔记中,汲取一些我没想到的东西。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下午上班,经常有教研活动。最近听课比较多,各种赛课层出不穷。年轻人的成长让我叹为观止。一次赛课之后,我评论到:后浪之所以如此给力,是因为要推着前浪走。
被推着的感觉挺好,教和学本来就应该是教师的常态。
现在去听课前,自己也会做一些准备。昨天看到一个老师发朋友圈,说不阅读不学习就去讲话、写作、答卷等,诚如裸奔。
幸好自己参加教研活动,还多少会提前“应付”一下。但我也知道,总这样“应付”也不行。有些理论的学习,要有系统性。
下午第七节下课,跑出学校去接球球。偶尔去晚了,球球孤零零地守着老师,还挺可怜的。
不过回家路上,是球球一天里和我沟通的黄金时间。他会告诉我哪个小组的小朋友又哭啦,幼儿园中午吃了什么,今天幼儿园里又开展了什么活动。
把球球送到家楼下,又转身跑回学校。第八节课有时下班辅导,有时还要开开会。天黑透了,才慢悠悠回家。
晚饭是一家人一天里团聚的时刻,球球最近胃口很好,一边吃,一边夸奶奶的菜好吃。老婆抱怨着幼儿园里让人抓狂的孩子,老妈劝她,幼儿园的工作就是这样的。
吃完饭,球球洗碗,这成了他的专项家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洗得挺好了。老婆在家陪着他,我和老妈去学校散散步。
经常和老妈晚上八点多走到学校,有些同事才刚下班,老妈就感叹现在当老师还真不容易。
操场上走个十圈,回家烫个脚洗个澡,躺在床上,一个工作日就过去了。
高效率完成工作,按规律正常作息,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挺好啊。
周末两天的四处遛娃
“爸爸身体健康,是球球最大的心愿。”这句话是老婆教球球的,球球就对我说过一次。
不过,周末四处游玩,球球确实更喜欢跟着我。
在外伶仃岛,我们一起套着游泳圈泡海水;
在大岭山角,我们一起守着鱼竿钓鱼;
在增城郊外,我们一起穿梭在田间小路上;
在华侨城里,我们一起看着大鹅摇摇摆摆。
爸爸去哪儿每个周末都在上演,这个过程中还结识了不少娃爸娃妈。娃们一起玩,我们一起谈。各行各业的人在一起,谈的最多的还是娃的教育。
与其他父母比,我对球球的教育关注的还是少。一个语文老师,却经常给娃上体育课,不知道是尽责,还是失职。
球球玩起来和我很像,各种项目都是“野路子”,很少一本正经地按规则玩。
今年深圳的秋天来的早,持续也长。凉爽的天气里,到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乐趣。
外伶仃岛上,我们看着渔船如何做好准备,出海捕鱼。皮肤黑糙糙的渔民,把一箱箱矿泉水丢上船,然后把长长的网扯进舱。球球目不转睛地看着,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到渔民和渔船。
活的海鲜,球球很喜欢看;做熟的海鲜,球球却不喜欢吃。
我也觉得很多海鲜长得很好看,例如狗爪螺,飞碟螺。
岛上的清晨,空气清冽,海水湛蓝。绕着环岛路走上一圈,鼻子和眼睛都很享受。
海岛有海岛的乐趣,村庄有村庄的感觉。增城郊外的一个酒店,有个露天游泳池。泡在池水里,可以遥望远山,可以俯瞰稻田。球球扒在泳池边,乐呵呵地四处看。我叫他,他“嗖”地转身,拿水枪滋我一脸。
酒店附近的农庄,菜做的都很好。素炒迟菜心格外的甜,连续吃了两顿。
球球和老婆喜欢泡在游泳池里,我和老妈喜欢在村里四处走走。村里有狗、有花、有老人,小楼建的也很气派,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样。
外出玩,只有家人陪球球。在深圳玩,球球有一群小伙伴。
宝贝动起来的群里,妈妈们经常讨论周末去哪玩。我回了一句:周末都不够用了!
这一个月,每个周六下午陪球球来青青世界上自然课程。
娃由老师们带着一起进行户外活动,爸爸妈妈们就坐在一起,玩玩狼人杀,说说娃的趣事。
周末如果有点自己的时间,我一般会出去走走路,或者约朋友打几局乒乓球。
生病唯一的收获,就是瘦了。虽然吃激素,控制的还行,没胖回去。
周末两天,既是我遛娃,也是娃遛我。和娃在一起的时间,过得特别快!
周末啊,你慢点走!球球啊,你慢点长大!
后记
每月一次复诊,每天按时吃药,每周5+2的规律作息,这就是我病后的生活。翻翻日历,出院到现在,正好一百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