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白小白老师滴

白小白老师滴

作者: 樊军艺_ | 来源:发表于2018-03-25 11:34 被阅读0次

    今日新知:

    1. MBTI:世界上最流行的性格分类工具。

    2. 荣格提出了人脑的四大功能:感知、直觉、情感和逻辑判断。

    3. 面对性格的副作用,要遵循一个规则:利用> 弥补>克服。

    如果我问,辛苦了一周,周末准备做什么?你会发现两种完全不同的回答。

    有人会说约朋友啊!多找点人,唱歌聊天,热热闹闹;

    有人就会说——天啊,我就想一个人安静地待会。

    这不是宅不宅的问题,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最自然的能量补充方式。昨天说过, 性格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方式。

    MBTI : 性格分类工具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世界上最流行的性格分类工具:MBTI

    MBTI是以瑞典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为起点。荣格是心理学界响当当的元老级人物——他刚出道便成为弗洛伊德指定的精神分析流派的第二代传人,但是荣格渐行渐远,建立了自己的流派。今天我们常说的“情结”“原型”都是他提出的。

    荣格还首次提出了人脑的四大功能:感知、直觉、情感和逻辑判断 。后来,在这个基础上,一对母女心理学家凯瑟(Katharine Cook Briggs)和伊莎贝尔(Isabel Briggs Myers)又增加了2个维度。最后变成了4个维度、每个维度2个倾向。如此一来, 每个人的性格都能用4个代码表示,分成了16种人格 。MBTI的MB就是这对母女名字的缩写(Myer-Biggs)。

    MBTI理论比较庞大,我们今天先介绍两个维度,谈谈我们是如何使用能量的。

    如何区分内向和外向

    大部分人都误解了外向( Extrovert )和内向( Introvert )。

    外向和内向是被误解最多的性格倾向。外向并不是话唠,内向也不是羞涩。 外向指从与外界接触中吸取能量,而内向指更多从自我接触中吸取能量。 如果用电池来打比方,外向型的人是太阳能的,吸收外界注意力充电;内向型的人是插座型的,自己独处的时候,插上插座,给自己充电。

    一个外向的老师喜欢很多学生听课,比如隔壁的薛兆丰老师。一个内向的人则喜欢独处,站在台上时对他来说是释放能量,结束以后,他需要一个人呆很久。但是在1-2人的小群体里,他却能侃侃而谈。

    不管是内向还是外向的人,都能很好地沟通,只不过外向者的重点在当场,他们是即兴发挥者,是随问随答者;内向者则把更多地把时间花在了事前的思考、设计、判断中。所以外向的人倾向于朋友满天下,容易自来熟;而内向的人则倾向于有几个知心好友,交往很深。

    我有两个性格相反的投资人朋友,第一位,是徐小平老师,他是典型的外向型人,有一次他向我走过来,对我讲了一堆关于某个问题的思考,我刚想问他细节,他说,“哎呀,我明白了”,然后转身走了——其实他不是真的想问我,他是找我吸取能量的。而另一位投资人宁柏宇就完全不同,你丢给他一个问题,他会说,“让我想一会”。然后走出门去独处——他感觉被别人看着,是在消耗能量,他需要独处下,然后回来告诉我他的想法。

    如何更好地应用自己的性格倾向?

    理解了自己的性格倾向,就可以用更好的方式给自己充电——

    外向型的人要创造多人环境,用开会、讨论的方式学习、去人多的地方思考、看书;外向型的人更适合长时间与人泡在一起的工作方式。

    内向型则要懂得创造隔绝环境,让自己可以有大段时间独处,创造充电空间。

    讲完了如何吸收能量,接下来谈谈如何释放能量。

    如何区分计划型和应激型?

    计划型的人倾向于定计划、做决策、喜欢掌控和有序;计划型的人是长而软的橡皮筋,一头在自己手上,一头锚定在目标上,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拉向目标。

    应激型的人则倾向于找可能、喜欢灵活;他的释放机制是硬弹簧,一开始都是放松的,只有目标压在他身上,他才开始发力。

    计划型是掌控的空间越多,能量越大,总希望尽可能赶在进度前完成工作;应激型的人能量是压力越大,能量越大;总是最后一秒能量才爆发。

    计划型的人周末出去玩,周三就做好了计划,一整天下来,在安排的时间点上到了家,感觉很有成就感;计划性的人总说:“让我们开始个计划吧”。(我们称这类人为 J )

    应激型的人则喜欢探索、开脑洞、跳跃性思考,最开心的时候,是常规事情有了新可能的时候。他开着车,突然停在路边,然后看人钓鱼一下午,晚上满意地回家。P型的人(我们爱称为大P)总说,“让我们再看看”。

    如何恰当地释放能量?

    计划型的人更加喜欢以做计划、盯进度、安排流程等方式来工作;他们更加适合在稳定有序的环境中工作。

    应激型的人则在头脑风暴、开脑洞、探索新事物中更加享受。他们更加合适在不确定、变化的领域中工作。一个组织需要同时拥有计划型和应激型的人才。

    谈完了能量的吸收和释放,很多人都会觉得找到了自己,但是副作用也就来了。

    性格副作用:

    认识到自己性格能更好的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方式,但是也有很多副作用。

    第一种,变性格神棍 ——“如果你喜欢独自思考,肯定就是内向型!”其实这和“你是处女座你肯定有洁癖”一样毫无根据。个别的行为和性格关系不大。

    我反复强调了一个词“倾向于”, 性格是一种倾向性,而不是绝对性 。你倾向于用右手刷牙,不代表你从不用左手,只是右手更自然。有一天你右手受伤,那么也会学会用左手熟练刷牙。

    在随便判断别人性格类型之前,不如花更多时间理解自己。

    第二种,非要有标准答案 ——有人会很困惑,我在在演讲、管理场合很外向,在家里则特别内向,我到底是什么类型的?其实人就是复杂、多面的,如果你都分不清,为什么非要搞清楚哪个更底层,哪个才是更真实呢?我们完全有可能在不同情景有不同倾向——关键要知道如何利用好这种倾向性——在公司用外向型优势、在家里用内向型优势就好。

    第三种,使用过度 ——和比萨斜塔一样,微微倾斜很美,再歪就倒塌了——任何倾向,一旦过度都是悲剧——计划型的人往往太过死板,不会变通,而应激型的人则很多都是拖延症,不到最后一秒钟都不交活。如果再来点完美主义,恨不得能把自己逼死。发挥天性的同时,一定要控制自己性格副作用。

    利用> 弥补>克服

    管理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打配合,让应激型的 P 来开脑洞和探索,让计划型的 J 来负责组织、风险评估和推动;自我管理中则可以用工具来弥补,P 往往有最好的头脑风暴流程、而 J 则应该有最好的时间管理软件。

    更好的方式用一些巧妙的设计来平衡。 计划型的人不妨排一个“计划性出轨”,计划出20%的时间做不靠谱的事,发现可能性。而应激性的人,最好的方式是设定“主动性底线”,主动设定3-5个最终期限 。对自己说下周要交文章了,不如说“好,下飞机之前,一定要要完成第一篇,然后回家路上吃串去。”这些主动设计的节点让你的爆发期多了5个,不会再拖到最后爆发。

    性格就像打牌,你没法决定自己拿什么牌,但是你能学会打好它。

    〖每日一问〗初入职场的新人,如何才能在公司聚餐时避免喝酒?中国的酒文化还是很盛行的,有时候不喝酒甚至会得罪人。男生应如何处理?女孩子又该如何应对?

    我想说,中国很大,南北酒文化巨大到一塌糊涂,完全是两个世界。

    南方大部分城市都以不喝酒为荣。 酒桌上是完全不劝酒的,愿意喝,不愿意喝你就不喝,无所谓,

    至于你到底喝多少,怎么喝,没人在意。而且八项禁令都下了这么多年,不管哪里职场喝酒早就已经很克制了。

    而且越是年轻的人,现在越喜欢公私分开,工作上的事情、赚钱的事情,都是放在工作的地方谈。不用太多顾虑。

    不管是男生女生,只要酒量不好不能喝酒不要逞强,喝多了是伤身体。你很真诚的直接告诉对方自己不能喝,以茶代酒以饮料代酒表示歉意,如果你是个人才,能给双方带来利益,大部分的领导都不会为难你。如果说男生女生要注意的最大问题,就是男生喝酒不要失态,女生喝酒了要注意保护好自己。

    J在两年之内换了8份工作,每份工作干到一两个月,就干不下去了。他觉得这些工作,都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热爱一生的事业,总觉得自己在浪费生命。

    他也不知道如何找到,只知道现在这个不是。

    不要误会,他不是那种受不了就走的初级玩家,他是名校海归,并且是很优秀的年轻人,去的公司也是不错的公司。

    人生选择题:

    A. 坚持寻找自己热爱的事,直到找到为止。

    B. 从已有的事开始做,先踏实做两年再说。

    古典

    到底如何找到钟爱一生的事业?

    先放弃这个想法。

    今天在与人讨论50年后的职业世界,我问他们,你们说50年前(1967年)的人,有机会预测今天的职业世界吗?他们很难想象我们这种坐在咖啡厅里通过互联网、邮件、微信办公的工作方式。

    我们能准确地想象未来50年的职业吗?从今天AI、网络、VR的拼图里?也许同样很难。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未来50年的变化,会比过去50年大得多。面对这种快速变化的不确定时代,该如何定目标?

    1908年生涯这门学问出现开始,人生目标的设定的思路变化了3个版本。    

    1. 坐火车

    在农业和工业时代早期,职业的发展都是稳定而清晰的。农民的春耕秋收、文人的科举晋级、手工者的专业技能……即使到了中国的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职业大都是被分配的,个体选择的机会很少。比如说,体制内的一些工作,何时评级、何时考试……路径都清晰明确。问题只是能否上车。

    这种规划方式像坐火车——如果你要去某个城市,你要需要找到铁路车次查询的小册子,然后找到对应的站买票上车。只要你按时按点坐上去,一定能到达。唯一的问题是你如何获得一张火车票。

    2. 开汽车

    在GPS出现之前,开汽车抵达一个地方,是一个不断需要看地图、看路牌和问人的工作。比如你要去长沙芙蓉区的火宫殿吃臭豆腐,你要做的是先往长沙开,进城以后往河西开,找到区以后再找街道。等开到连路牌都没有的时候,你也许只能下车问人。有的时候地图比较旧,老店已经迁移,那么还需要问问新的地址在哪里。

    这也是职业发展2.0的思路。这个阶段,人们设计自己生活的时候像在开汽车——先框定一个大领域,然后慢慢往前走的时候,也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一开始你想去互联网行业,慢慢的,你想做营销方面的,再然后你希望成为广告人,再逼近你又发现,广告已经变成新媒体了,于是你埋头搞新媒体运营。

    你以一个鱼雷式的迂回Z字靠近目标,定期观察外界,接近目标是最优策略。

    3. 游乐场

    近10年来,职场的变化前所未有的大,不仅这样随着认知升级,每隔几年,我们的眼界、价值观都在改变。这个时候的人生设计策略就更像游乐场。

    入场后先选择一个游戏玩好,当玩完这个游戏以后,再看看其他游戏,也许排队人数也变化了,你的想法和胆量也更大了,于是入场玩下一个。在“游乐场”式的人生中,每隔几年就重新观察一次趋势,定位一次自己,找下一个机会是最优策略。

    这是职业发展的3.0思路,欢迎来到时代游乐场!

    在这样一个时代,相比非要找个什么钟爱一生的事业,确定一个3年的阶段性目标更靠谱。

    我推荐一种ABZ的人生设计方式。

    LinkedIn 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在他的书《最重要的关系》中提到如何做足规划,来面对变化莫测的职业。

    A计划指的是我们正在从事的工作,目的是将我们的竞争优势发挥出来,达到价值最大化。

    B计划往往是次好,或者暂时没法开始的计划。如果A计划走不通,那么就实行B计划。或者B计划的机会突然来了,那么就直接采用。一旦我们将重心向B计划转移并坚持下去,该计划就成了新的A计划。我们就需要准备新的B计划。

    “用友”大学校长、“用友”集团副总裁田俊国老师是我老友,他的A计划是做好企业大学校长,帮助“用友”打造业内最好的企业大学。B计划则是把这么多年自己的培训、课程设计的实践传授出去。从几年前我们偶尔谈到这些想法,到他逐渐筹备,到前段时间终于开始创办自己的公司,设计自己的教育体系。这种转变用了近3年,一旦B转A计划,新的B计划就又在酝酿了。

    Z计划是指我们的退路,也是救生船。在职业生涯中,我们总希望一帆风顺,但如果职业生涯遇到重挫,生活遇到重大改变,有没有可行性方案?这就是Z计划。

    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在创办自己第一家公司时,他的父亲为他在自己的房子里预备了一间房,他的Z计划就是暂时住在那里,然后找另外一份工作养活自己。Z计划激励着里德·霍夫曼在商业上不断进取,因为他很清楚,即使资金耗光,至少他还有住的地方。

    有一个26岁的年轻人问我,是在老家买一套房还是破釜沉舟在北京打拼几年再考虑?我问他是否有Z计划呢?最后他决定在老家买一套房,同时在北京寻求更多的机会。即使有一天在北京创业失败一无所有了,至少在老家还有一个让他能安稳生活的退路。

    那么到底有没有“钟爱一生的事业”这种事?

    也是有的,不过 不在面向未来的视野,而是回头看的时候 。就像乔布斯说的连点成线,看起来是向前走的ABZ跳跃,往回看却是一条完整清晰的隐藏线在里面,这就是钟爱一生的事业。

    最好的爱情不是说好了天长地久才开始,而是爱一个人,爱着爱着就过了一辈子,回头发现这就是自己钟爱一生的人。

    事业也是:一个事做着做着,越做越有意思,越做越有趣,越做玩法越多。做着做着就做了一辈子,回头一看,发现这才是钟爱一生的事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白小白老师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yh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