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第十章

道德经·第十章

作者: 制心一处_无为而无不为 | 来源:发表于2022-08-30 06:21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第十章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时期

    [原文]

    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专气致柔②,能如婴儿乎③?涤除玄鉴④,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⑤?天门开阖⑥,能为雌乎⑦?明白四达,能无知乎⑧?生之畜之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⑩。

    [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易解】

    保持神魂与体魄的谐和统一,能不崩解离散吗?圆融气质以致柔顺随和,能像婴儿一样吗?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体,能没有任何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执着于名而顺任自然吗?在展身作为、功成身退的循环中,能像雌母一样吗?明于道而"发光"行进于一切领域,都能无须向显学成见"借光"吗?生它,养它,生了它并不拘系自有,成就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虽获取较高的资格权能却不肆行宰制,这就叫做无限深得于道的"玄德"。

    吾初解:这章比较重要,也比较难讲,和修行有关。

    载营魄抱一,是指要入“定”,心神和气要合一。男性气沉丹田,女性气沉双乳之间,不然会对子宫有一定损害。

    专气致柔,自气要柔,不能动怒生气,能气若游丝是比较高的境界,有的甚至能到没有呼吸的境界;要如婴儿一般,没有心思杂念。充实而为美,充实包括三方面,精(无男女的欲望)、气(能食少)、神(能睡少),精气神都好了,就能有光辉(称为大),更加影响人,进而能化光辉(大而化之,称为圣)。

    涤除玄鉴,内心如明镜,看到什么就显现什么,不见则无影;消除杂念,不受外物影响。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自然,有所自,有所然。

    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秘而深邃的德性。

    [注释]

    ①载营魄抱一:载,用作助语句,相当于夫;营魄,即魂魄;抱一,即合一。一,指道,抱一意为魂魄合而为一,二者合一即合于道。又解释为身体与精神合一。

    ②专气:专,结聚之意。专气即集气。

    ③能如婴儿乎:能像婴儿一样吗?

    ④涤除玄鉴:涤,扫除、清除。玄,奥妙深邃。鉴,镜子。玄鉴即指人心灵深处明澈如镜、深邃灵妙。

    ⑤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即无为而治。

    ⑥天门开阖:天门,有多种解释。一说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一说指兴衰治乱之根源;一说是指自然之理;一说是指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等。此处依"感官说"。开阖,即动静、变化和运动。

    ⑦能为雌:雌,即宁静的意思。

    ⑧知:通智,指心智、心机。

    ⑨畜:养育、繁殖。

    ⑩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性。

    《道德经》第十章 叶曼 述

      这一章比较难讲,但是也非常有意思。《道德经》不仅是一个纯粹的理论系统,还包括了道家修行的方法。这一章就是讲道家的修行窍门,后来如《悟真篇》、《女金丹》所载的修行术,都是从这里来的。从修道的基本原理也可以引申到治国、治民的方法上去。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很多《道德经》注解把“载”字当作一个虚词,诸位请看王弼的注解:“载,犹处也;营魄,人之常居处也;一,人之真也。言人能处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无离乎,则万物自宾也。”“载”是居留、存处的意思。这个字用得极妙,把身体比喻为车子,是承载魂魄的处所。“营”代表精神,“魄”代表物质,“营魄”就是我们的身体和灵魂。在佛家看来,受、想、行、识就是营;色就是魄。“一”是人混沌凝聚的状态,也就是我们的精神。这一句话的意思是人的肌体用以维持生命,而又精神凝聚在一起,当心和身时刻不离时,我就能主宰自己的生命,万物于是也自然地归附。人跟万物之间有一种自然的张力,这种张力此消彼长,在人跟万物交游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主宰就能够做万物的主人,反而则会为万物所役使。“宾”就是服从、归附的意思。

      人能否做自己的主人,取决于他的精神和意志,也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心。禅宗常问:“主人公何在?”心是很奇妙的。人仅仅有血液躯体还不成,必须要有心神活动才能算是一个人。心神总是处于变动不居之中,人们白天思考问题的时候用着心神,晚上睡觉的时候做梦也是心神的活动。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传说中佛教传入中国就是靠着这一种奇妙的现象。一天晚上汉明帝做梦,梦见一个全身发金光的人从空中飞来。第二天汉明帝问大臣这是什么迹象,有大臣回答说这是西方的一个圣人。后来汉明帝派了十几个人到西方去求法,这样佛教就传到中国来了。当然这是个传说,倘若把佛教传入中国完全说成是心神活动的结果,也不太恰当。回到我们的话题上来,要说明的是修炼最主要的就是修养心神、心气。

      诸位去了南岳衡山就能看到一个叫磨镜台的地方,传说唐代时候有个四川僧人叫马道一,在这附近日以继夜地打坐修行。禅宗七祖怀让见了,就来到他旁边,拿一块砖头在石头上磨。马道一觉得很奇怪,说:“你在那干什么?”七祖说:“我在这磨镜子。”马道一说:“这是块砖头,怎么能磨成镜子呢?”七祖说:“砖头不能磨做镜子,你又打坐干什么呢?磨砖不能成镜,打坐就能成佛吗?”马道一觉得有点道理,就问:“那你该怎么办呢?”七祖说:“牛车不走,你是打牛还是打车呢?”这下马道一彻悟了。七祖用车来比喻我们的身体,牛比喻我们的灵魂。牛车不走的时候,只能打牛,不能打车。也就是说没有悟道的时候,靠自虐式的苦修是不成的,而是要修养我们的心神。

       人活着的时候魂魄跟身体凝聚如一,死了以后魂魄就跟身体脱离了。所以从身体和魂魄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健康情况。如果一个人“魂不守舍”、“失魂落魄”,那么可以肯定这个人的健康状况有问题了。普通人每天蝇营狗苟、扰扰嚷嚷地生活,心从来没有闲过,于是不仅身体衰老很快,精魄也在不知不觉消耗完了。(佛家把营魂散乱飞动称为吊举。)怎么才能够抑制衰老呢?老子给我们指出一个方法,就是使心神跟生理处于平衡调和的状态,心跟气不要离开。心气跟身体合一,那么“营”就健康不散乱,“魄”就寂静不昏沉,这叫惺惺寂寂,也叫禅定。而当“营魄抱一”的时候,血肉和精神调和得均衡,那么他的健康情况就相当良好。道家认为修炼到一定程度就能拔宅飞升,像汉代刘安那样。但一般人修养最主要目的就是要保护身体,使自己健康。在道家看来,天地间有一种至刚至柔的罡气,任何东西都无法冲开、也无法抵挡它,所以道家修炼最重要的就是修炼罡气,回到“载营魄抱一”的状态。佛家的炼气和养神也有些类似,比如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六妙法门》,就是教我们怎么从呼气吸气中一步步进入入定状态;密宗也是专门修气、修脉、修明点,利用气息修炼精神,使心跟气相依,最后达到心气合一。这些都可以叫做“载营魄抱一”。

      道家炼气的过程跟人生育过程相似。首先是百日筑基,用一百天时间来打基础,这一百天里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绝对不能动心,连夫妻行房都得取消;基础打稳之后就是十月怀胎。胎儿在母亲肚子里生长,这是一个缓慢、紧张的过程,顺着自然的方式到十月左右时,就能诞下婴儿来了。佛家也把师父教导学生比喻为母鸡孵蛋,也是一样的意思。母鸡坐在鸡蛋上,等到小鸡快成形了,要把壳啄开,让小鸡出来。假如太早啄开蛋壳,里面都是蛋白蛋黄,就孵不出小鸡来,但太晚啄开蛋壳小鸡就会闷死了,所以母鸡必须专心致志地等着合适的时间。禅宗大师非常知道学生修炼到什么程度,等到差不多的时候就给予指点,让他们证悟。十月怀胎之后,还要经历三年哺乳的过程。因为婴儿诞生以后自己没有生活能力,必须靠母亲的抚养,这个时间至少是三年。古时候为什么说给父母守孝要守三年,就是因为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所以父母死了以后,子女要回报父母三年哺乳之恩。道家修炼中的三年哺乳跟禅宗所说的物后起休是一个意思,是修炼始成之后的保持阶段。

    当修炼成功、“营魄抱一”以后,就会觉得精神饱满,对食色的欲求都没有了,睡眠也非常短,并且精满气足,神发于外。但能否做到就只能靠自己体会了,因为修炼的过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王弼注说:“专,任也;致,极也。言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老庄经常用婴儿来比喻最自然的状态,后面他还说:“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等。婴儿对这个世界没有多少感知,由着自己的本性,但他气顺体柔,混沌未开,有无限的生长潜力。

      婴儿之所以常常被用来比喻混沌未凿的状态,是因为它的元气没有散,前体没有破。前体就是天地所给的一个完完全全没有破败的东西。古代把性交叫做破身,破身表示人有欲望并且发泄出来。由于婴儿什么都没有,所以才能够做到“专气致柔”,无知、无欲、无私、无虑,既没有什么思想,又没有什么忧虑。

      老子反复强调要学习婴儿,要学婴儿的什么呢?人的成长也是一个不可返回的过程,所以任何人都不能够返回婴儿的状态。老子的意思是我们必须通过修养自己,去掉各种心智机巧、私心欲望,这样就能够把神气收敛起来,使自己变得柔和。

      老子最主张弱,也最主张柔。水是柔的,婴儿也是柔的。物柔软到了极处,就能够千变万化,对外界的各种事物都有极强的适应能力。道家修炼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使身体变得柔和,说话的声调变得柔和,体内的气也变得柔和,心性也变得柔和,这样的人在世间生存就游刃有余了。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王弼注说:“玄,物之极也。言能涤除邪饰,至于极览。能不以物介其明,疵其神乎?则终与玄同也。”玄是指物的极点。如果把外表伪饰的东西去掉,剩下真本性,就能观察到物的终极。身外的种种事物都会扰人视听,使人迷失其中而不可自拔,从而损害了心神的完整浑融,如果能把外物荡涤干净,那么就接近完美了。

      佛教中有一个故事,讲兄弟两个同时出家,弟弟非常笨,连佛告诉他的简单咒语都是记了后段忘了前段。哥哥觉得是个耻辱,就让他还俗。弟弟非常难过,舍不得走,于是就在精舍外面哭。佛过去问他为什么哭,弟弟把原因告诉了佛,佛对弟弟说:“你不必听我演讲,只做一件事情,帮大家掸土,把东西收拾干净,一边收拾一边念‘剔除尘垢’四字。”弟弟就这么做了,最后果然恍然大悟,比他哥哥悟道还早。修行是为了什么呢?就是“剔尘除垢”。把心里的尘俗杂念剔除干净,这样对于事物就能涤除玄鉴、澡雪精神了。鉴是镜子的意思。镜子干净才能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如果蒙上灰尘就无法照见事物了。佛家用八个字表示心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当心寂静的时候,它就能像镜子一样照见万物,并去除分别心、爱憎心,而用平等心、清净心、智慧心去对待万物。

      五祖弟子神秀写了四句偈子:“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意思是身体神圣犹如菩提树,心灵明敏犹如光明镜,这些东西要常常拂拭干净,不要叫它染上了尘埃。六祖慧能写了偈子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直接就揭示了色即是空的本质,比神秀更高明了。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还没有能够达到那个地步,还要记住“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

      以佛家修养程序来类比,则“营魄抱一”是定,“专气致柔”是戒,“涤除玄鉴”是慧,戒、定、慧都在这里面。

    爱国治民,能无知乎?

      王弼注说:“任术以求成,运数以求匿者,智也。玄鉴无疵,治国无以智,犹弃智也。能无以智乎,则民不辟而国治也。”治理国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有为,一种是无为。“任术”、“运数”都是指技巧去求成,这是属于有为的方式。“玄鉴”、“弃智”是指去除机心利器,任其自然去治理国家,这是属于无为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境界之高低前面已经讲过,此处就不重复了。所以说爱民治国“能无以智乎”,机巧有限,而国事无穷,所以弃智而任自然是最明智的选择。否则机心利器用得太多了,百姓习染日深,也变得奸诈多伪,往往会走上邪邪辟之路,投机取巧。

      很多人说老子主张愚民政策,那是因为他没有把老子读通。老子的话是讲给统治国家的人听的,他不仅说要让人民无知无欲,就连治国的人也要无知无欲。

      天门开合,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王弼注说:“天门,谓天下之所由从也。开阖,治乱之际也。或开或阖,经通于天下,故曰天门开阖也。雌应而不唱,因而不为,言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则物自宾而处自安矣。言至明四达,无迷无惑,能无以为乎?则物化矣,不塞其源也。”天门就是前面说到的“众妙之门”,是有无同出的门户,是天下所从来的地方。“经通于天下”,经由天门完全可以通达于天下。开门开就是顺应自然之道去治理天下,这样天下就大治了;天门关就是违反自然之道去治理天下,这样天下就大乱了。所以天门也就是治和乱的分水岭。天门的本性不喜欢主动、有为、刚强,而喜欢幽静、无为、柔弱,就像雌性一样。在中国古人的观念里,男人是天,女人是地;男人主外,女人主内。女人往往被理解为依附于男人而存在。道像雌性一样,不会有自己的主意,不有为进取,它只是“因而不为”,承接外来的东西,涵容万物的种子,而万物因此心甘情愿地归附依从它。

      “能无雌乎”还有另外两种解释。一种说修养到了最后自然会泯灭两性之分,无男女相,那么“能无雌乎”也可以说没有分别心。另一种说道家修炼达到最高的境界是纯阳而无杂气。纯阳是最原始的气息,当修练到纯阳没有杂气的时候,也就是归根复命了。这时候就能够随心所欲,自然开合,上通于天,下通于地,明达古今了,不会被什么东西所迷惑。这样即使什么也不做,万物也会自然地归化了。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王弼注说:“不塞其源,则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则物自济,何为之恃?物自长足,不吾宰成,有德无主,非玄而何?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当你完全明白四达之后,做任何事情就只是顺应自然,不需要加以人力,也不要有所作为。这样对于万物就能使它生长、保持,并且生长之后又不拥有它、主宰它,这就是最高深的大德。

      华严的最高境界是“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境界就好像插座一样的,只要把插头插进去,就能够发光、发热、发冷、扩音等等,一切东西都是从这个源头生出来的。但是,要东西生出来,就必须保持源头的通畅,不能把它塞住。要保持事物的生命力,就不能抑制它的本性。要使事物生长,就不能试图去人为地主宰它。这样自然而然就能生息不已了。拥有至高的德而又不去主宰万物,这是多玄妙的事。

    孔子孟子辛辛苦苦地去周游列国,为什么他们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呢?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能够从政的话,就可以做很多事情,把老百姓的福德延续到无数代。诸位去四川可以看到都江堰,这是李冰父子所造的。古代四川经常闹水灾旱灾,自从筑了都江堰之后,四川便成了天府之国。从那时候到现在两千多年过去了,还对四川人民有很大的帮助,可谓造福万代。圣人的心跟天地一样的,其德可以跟天地相比了。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德。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犹处也。营魄,人之常居处也。一,人之真也。言人能处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无离乎,则万物自宾也。

    自己做主人,万物做宾客。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专,任也。致,极也。言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玄,物之极也。言能涤除邪饰,至於极览,能不以物介其明。疵其神#3乎,则终与玄同也。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任术以求成,运数以求匿者,智也。玄览无疵,犹绝圣也。治国无以智,犹弃智也。能无以智乎,则民不辟而国治之也。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谓天下之所由从也。开阖,治乱之际也。或开或阖,经通於天下,故曰天门开阖也。雌应而不昌,因而不为。言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则物自宾而处自安矣。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言至明四达,无迷无惑,能无以为乎,则物化矣。所谓道常无为,侯王若能守,则万物自化。

    生之,

    不塞其原也。

    畜之。

    不禁其性也。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不塞其原,则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则物自济,何为之恃?物自长足,不吾宰成,有德无主,非玄如何?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魄之所以異於魂者,魄為物,魂為神也。《易》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魄為物,故雜而止;魂為神,故一而變。謂之營魄,言其止也。蓋道無所不在,其於人為性,而性之妙為神。言其純而未雜則謂之一,言其聚而未散則謂之樸,其歸皆道也,各從其實言之耳。聖人性定而神凝,不為物遷,雖以魄為舍,而神所欲行,魄無不從,則神常載魄矣。衆人以物役性,神昏而不治,則神聽於魄,耳目困以聲色,鼻口勞以臭味,魄所欲行而神從之,則魄常載神矣。故教之以抱神載魄,使兩者不相離,此固聖人所以修身之要。至於古之真人,深根固蒂,長生久視,其道亦由是也。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神不治則氣亂,強者好鬬,弱者喜畏,不自知也。神治則氣不妄作,喜怒各以其類,是之謂專氣,神虛之至也,氣實之始也。虛之極為柔,實之極為剛,純性而亡氣,是之謂致柔。嬰兒不知好惡,是以性全。性全而氣微,氣微而體柔,專氣致柔,能如嬰兒極矣。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聖人外不為魄所載,內不為氣所使,則其滌除塵垢盡矣。於是其神廓然,玄覽萬物,知其皆出於性,等觀淨穢,而無所瑕疵矣。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既以治身,又推其餘以及人。雖至於愛民治國,一以無心遇之。苟其有心,則愛民者適所以害之,治國者適所以亂之也。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天門者,治亂廢興所從出也。既以身任天下,方其開闔變會之間,衆人貴得而患失,則先事以徼福;聖人循理而知天命,則待唱而後和。《易》曰:先天而天弗違,非先天也;後天而奉天時,非後天也。言其先後常與天命會耳。不然先者必蚤,後者必莫,皆失之矣。故所謂能為雌者,亦不失時而已。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內以治身,外以治國,至於臨變,莫不有道也,非明白四達而能之乎?明白四達,心也,是心無所不知,然而未嘗有能知之心也。夫心一而已,苟又有知之者,則是二也。自一而二,蔽之所自生,而愚之所自始也。今夫鏡之於物,來而應之則已,矣,又安得知應物者乎?本則無有,而以意加之,此妄之源也。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其道既足以生畜萬物,又能不有不恃不宰,雖有大德,而物莫之知也,故曰玄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十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zs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