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价值观是怎样形成的呢?
比如有很多人问,包括我之前也很疑虑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呢,还是性本恶?其实这不是个好问题。人天生都有所畏惧,因为任何一个人作为个体,生存在这个社会,终究是脆弱的,常常不堪一击,怎么可能没有恐惧。人要生存,就必须重视利益,怎么可能不自私。人都是自私的,或多或少而已,这就是人性。人性是什么,充满了恐惧,追求利益。笑来老师说得好,不应该问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而应该说,人之初,本弱。随着他的成长,他会变强,然后最终,每个人的强弱不同。强者的逻辑和弱者的逻辑,其实是一样的,都是逻辑。但是他们的价值观,价值取向不同。因为他们本身强弱不同,于是最终判断就不同。
从这个千古哲学问题来看,语言这东西,真的很神奇。它(语言)可以限定思维。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此人强与弱的最终体现。
海恩兹(Heinz Dilemma)教授把一个人价值观最终形成分为了若干个阶段。他的理论最后是下面这样的。
1.最初的时候所有人几乎都一样。一个人的价值观基本上是以惩罚为导向的。如果一个行为最终招到惩罚,那么这个行为就是错误的。你的价值观就是这样初步形成的。
2.到了第二个阶段,人们更重要的是看到以自身利益为导向。利己的就是好的。而以后还会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但是自己的利益必须先被保障。这也是人性之一。
3.再过一个阶段,有些人就会意识到人际之间的共同利益关系更为重要。遵从大多数也是必要的。还能根据周围人的看法,定义自己的行为对错。周围的人都认为这件事情是好的,他也会认为这件事情是好的。周围的人都认为这件事情是不好的,他也会认为这件事情是不好的。尤其是要满足其人朋友的愿望。这就是道义上正确的行为。
4.再进一个阶段呢,有一些人认为说一些社会体制所定义的社会准则,或所谓的法律为导向。有些人就会以遵纪守法,认为这是应该价值取向的一个手段。因为有一些人对社会普遍的道德准则失望,最终成为道义相对论者。
5.下一个阶段呢,有一些人会更多的考虑社会契约,社会责任,社会权利。他们往往认为价值是相对的。尽管,为了社会秩序,遵守规则是必要的。他们认为一个行为是否正确,要看这个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中大多数民众的利益。
6.同时有另外一些人,他们寻找普适的原则。这个阶段的人,有意识地,逐步的养成,并一贯遵守自己精心选择的价值观,道义原则。这个阶段的人比较少,但他们确实有这样的习惯。
7.最后逐渐演化,有了超验的价值观。这个阶段的人们惯用宗教教义来定义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或者符合道义。这个演化也并不是朝更好更高级的方向变。
从海恩兹教授的理论我们不难看出,我们价值观的形成,其实是基于恐惧,而后是基于利益。
在我们做出一个判断或决定时,我们不妨问问自己:
我究竟在怕什么?
我究竟在图什么?
以此,我们才能更了解自己,再完善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