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其实我特别厌恶姐弟恋这种情况,第一,纯属个人偏见,内心里就觉得这违背了自然规律,我从来都不相信年纪相差太大的人会有什么真爱。一个年轻人不可能爱一个老人,在我认为老就是的年纪大的意思。第二,也许总是感觉这样的关系,并不单纯,总是夹杂着各种交换或者说交易。毕竟大部分的少女或者少男不可能去爱一个大叔或者大妈,特别是在性方面的幻想。还有,当然,思维的局限,小说里这种和未成年人的不正当关系,在我们看来在道德上也是该受到世俗社会的谴责吧。小说就是以这样禁忌的关系开始,引起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这个小说,完全没有谈论这些世俗的性与爱,那它要说的到底是什么呢?
小说里,米夏才15岁,汉娜已经36岁了。就是这样一个少年和中年女人之间的情欲和爱,放在二战的背景下面,便成就了这样的故事。撇开个人的偏见,米夏对汉娜的迷恋也许会发生在普通的少年身上,我想任何一个少年,若是在15岁的时候和三十多岁的女人发生这样的关系,必然会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同龄的孩子也许还在玩各种幼稚的游戏,对女孩子有各种各样的好奇和懵懂,而他已经提早踏上了成人的世界。所以,米夏和汉娜发生关系之后,就变得信心大增,学习变得出色,在女同学面前也不再胆怯,所谓的在人群中抬头挺胸的骄傲,简直是鹤立鸡群的感觉。但同时,这也提早透支了他爱的能力和想象,米夏一直生活在这种畸形的爱里面,一辈子都不再有爱人的能力。因为他以这样一种早熟的方式,用完了原本应该发生在未来的情和爱。
一开始,他和汉娜之间的性和欲望的描写是多过于爱的成分的,书中他们淋浴,朗读,做爱和并卧。他们假装母子一起出游,他们之间性是重头戏,但这种性爱却十分不可思议,仿佛退去了那种情色的味道,看过便不留痕迹。如果让我总结这是什么样的一个故事,我只能说出空虚、荒废而又空洞的感觉。就像结尾说的,多么悲伤的故事。也许在这种战争面前,一个人的命运就失去了太多的意义。二战时候的德国,到底经历了什么,战时的各种罪恶和战后的审判、反思和重建荒废了多少人的人生。在那个时代的个人,没有选择的余地,连生死也成了小事,所以汉娜在出狱前一天勇敢赴死,失去了半生的时光,最终又得到了什么,说到底还是人类的自相残杀造就的一切,但是谁又在为此承担责任。在历史的长河里面,对错显得微不足道,这种审判不过是给大众的心灵慰藉,或是给人以活下去的希望,假装公平和正义终究会实现。或者,活着的人总是要在行动上给死去的人一个交代,这样这些活着的人才能摆脱内心的审判。
再谈一下,廉耻之心。假如所有人都知道汉娜是文盲,是不是她所做的一切就变得不一样,就会给她不一样的理解或者宽恕。她会变成一个普通的老太太,种花喝茶,度过宁静的日子。有时候,我们都知道,不该要求那么多,甚至是各种层面的同情。可是,作家偏偏不这样写,偏偏让汉娜在监狱里面过完一生。让她学会阅读,写字,摆脱了文盲的标签,用她的死来告别。从头到尾,米夏只是一个陪衬,一个工具。真正的中心,一直是汉娜,这个女人没有善恶,没有对错,只是孤身一人,自己在战斗,追求自己的真理。不知为什么,我觉得她是勇气的象征,在那样一个时代,如此活着,甚至活得那样傲慢无礼。仿佛她总是昂首挺胸,目空一切的活着。
”她反驳驳得犟头倔脑, 她认错认得心服口服“
”可是, 她目不斜视, 眼光穿透尘世一切, 扬长而去。 那是一种睥睨万物、深受伤害、 彻底绝望而无限疲惫的眼神, 一种任何人、 任何物都不再想看的眼神。”
“ 一个人错过了最佳时机, 如果一个人太长时间拒事情于千里之外, 如果她又太长时间被事情拒于千里之外, 即便最终她开始亡羊补牢, 并且乐在其中,那也可能为时太晚。”
对她来说,这一切只是遵守规定而已。无关道德,无关人性。只是在她学会阅读,开始反思之后,她的人生拥有了第三只眼睛,感受到生命和罪恶,感受到这个世界的苦难。所以自愿退回到那间斗室的生活,仿佛这里是她的修道院,是豁然开朗还是自暴自弃,她极度的衰老,身上都是老人的味道,她和小情人之间的朗读也结束了。最终在出狱那天的凌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幸运也好,悲伤也好,全都无关紧要。
”我望着这张脸,天长地久一般,那长逝永诀了的脸,忽然复活了,变做了汉娜年轻时候的模样儿。”汉娜死去的样子,反而变得年轻了,不再是老人。
当情欲的迷雾退去,我们原本的样子终于显现,原来这真是一生的爱。所有的一切,最终都被赋予一定的价值,一直到怒气慢慢变得有气无力,一直到问题慢慢变得若有若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