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广州开完药店会后准备回去,从早上6点钟出发,一直颠簸到今天的下午才到沟墩镇。在路上看完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先是在火车上看,没看完,接着在大巴车上看,看书的时间过得很快,接近30个小时的路程也没有感到很疲倦。读完《我与地坛》之后很是感慨,在史铁生苦难的一生里,经常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着?第三个是我干嘛要写作?后来他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写作,是用文字来获得自我价值,是用文字的力量去反抗命运的不公。此时此刻,我突然心血来潮,觉得也应该写点什么,毕竟准备要离开自己已经工作三年的地方,去面对那迷雾笼罩的未来,心里面还是有很多感慨。
我想我是喜欢看书的,上学的时候就是如此,即便大学的时候跑偏了,沉迷于电子书,但是看到喜欢的纸质书还是会买上几本。在公司三年来,每次回广州开会,都会去书店逛一逛买本书带回来。记得第一年买的书是《菊与刀》,讲述的是关于日本人的文化、生活,信仰等;第二年买的是《极简主义》,告诉我们如何用最少的物品,过简单而又充实的生活;第三年买的就是刚看完的,由史铁生先生写的《我与地坛》。强烈推荐的一本书,当人们面对几乎无法反抗的命运时,在颓废,自我放弃之后,如何坚定的依旧选择活着。就像是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再来写一写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利洋水产药店(阜宁店)。我们的药店是公司直营店,全国300多家分店的其中一个,建店历史过了今年也有三个年头了,我是在建店第一年的7月份时,被调了过来。我们的店铺由租的民房改造而成,地理位置上紧挨着沟墩镇中心。虽说房屋不是专门的门面房,空间也不是很宽敞,但好在长度还算比较长,摆上一些柜台、设备后还有些余地。隔壁的房子也被我们租下来当做仓库使用,因为每个星期都可以进货,不需要一次性囤货太多,大小上也就完全够用了。
我们居住生活的地方在店铺的楼上,房间的布局和住宅楼差不多,3室一厅一厨一卫。由于靠北的卧室被房东用来放置家具了,所以我们的卧室就还剩下2间。除了上述房间之外还有一个很小的袖珍房间也放了一张床,但都被我们用来放置衣物,被褥等杂物,也就没有计算在内。两间卧室的其中一间是店长住的,因为他的媳妇有时会过来居住一段时间,这样方便些。另外一间卧室属于我和另一个同事,房间里面摆放了两张大床,一张上下双人床,还有房东留下来的一个大衣柜和一张桌子。平时都是我和另一个同事睡两张大床,上下床留着给可能会来的新员工或者实习生睡,有时候经理过来也会在上面将就一下。记得夏天人多的时候,我们的房间里面正常都睡了3-4个人,又热又闷,但好在还有空调。就这样的居住条件和周围药店比起来,还算是中上等的,记得上一家我工作的药店,一个房间里面摆放了4张上下床,挤了4-5个人,显得格外拥挤。三年来尤其感到幸运的一件小事是,合住的同事睡觉都几乎不打呼噜。
合住的人多其实不是主要的,重要的就是没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间。现在的人们都成为了“低头族”,很难想象在我们童年时代电子产品严重匮乏,甚至连智能手机都没有时,是怎么活过来的。现在偶尔碰上个看书的,或者拿笔写点东西的都得多瞧上几眼,感觉像是遇到了新奇物种一样。晚上下班后,每当我艰难的从手机的束缚中挣脱开来,想要看看书,或者写点文字时,抬头一看,每个人都津津有味的捧着手机,耳边传来的是“抖音”神曲,是语音聊天声,游戏声……。算了,我还是默默的拿起手机,做一个“正常人”吧。
我们的店铺有点像药房,不过我们所卖的产品是作用于水产动物,像鱼虾蟹等等。尤其我们工作时,跟药房的人比起来,那是完全不一样。药房的人只要往椅子上一坐,等着客户上门就可以,而我们更像是销售,天天骑个摩托车去村里的塘口上挨家挨户拜访。因为养殖的塘口面积太大,一个老板正常都是几十亩向上,多的也能达到几千亩,所以塘口位置大部分都在偏僻的农村。我们去了塘口之后,观察下水质情况,和养殖户聊聊虾蟹的吃料情况等等,提供技术服务。目的当然就是为了把药卖出去,我们最后的奖金也是跟我们的销售利润所挂钩的。
我们工作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忙季和淡季完全是跟虾蟹的养殖周期同步,从2-3月份螃蟹下塘开始,一直忙到11月份卖完结束。其中每年的7、8月份是最忙的时候,早上7点左右就要去塘口,中午11点左右回来吃饭休息,到了下午3点多再接着出去,再回来时已经是晚上7点多了。通常等到测完下午带回来的水指标,吃完饭后,也就到了晚上8点左右。当然如果遇到虾蟹缺氧,需要急救的话那就不一定了,有过多次凌晨2,3 点钟被客户电话吵醒去送药的经历,那时候真是全凭意志在坚持着。
夏季除了整天高负荷的运转之外,最难忍受的还有太阳与高温。我所负责的市场近的离药店有20多公里,远的还有差不多40公里。每天骑着三轮摩托车装满一车药,顶着炎炎烈日,忍受着35℃以上的高温,颠簸个40分钟左右才能到达。到了之后也是看塘口,测水质,服务完一家在赶去下一家。除了去塘口的屋子里坐一坐之外,其它时间都是在太阳的照射下度过。时间一长就好像天地是一个蒸笼,而我在蒸笼里面不断的脱水,成为《三体》里面的三体人了。所以每当一个夏天熬过来体重都会瘦上几斤,皮肤也被晒得黝黑黝黑的,就像以前老家炒菜的黑锅底。这个时候每次我回到家,母亲就会发愁的对我说“儿子,你这活真是不能干,黑成这样以后怎么找对象!”这时我都会安慰到“没事没事,以后冬天还会白回来,冬天再说。”
阜宁店创建的时间也不长,一切都是从零开始,靠的是药店里面的兄弟们一起摸索打拼,才慢慢在这外地站稳脚跟。比较可惜的是钱没挣多少,前两年拿的都是保底,但从个人成长上来说还是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我得承认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人,身上有着很多缺点,但我善于观察,喜欢模仿,可以找到别人的优点并加以学习。我刚开始接触同事王浩骅时,我就很佩服他,东北人性格豪爽,做事又非常老练,业务能力很强,三年来我不断的完善自己向他靠拢。当然还有很多的同事,比如我之前的店长游哥和现在的虎哥等都有很多优点值得我去学习就不一一列举了。但要说这三年来,我从谁的身上学到的最多,那就是我们盐城的总经理耿哥。他不仅颠覆了我一直以来对领导的偏见,而且让我从心里感到尊重。在我以前心目中领导不管在哪里穿的都是一身商务装,说起话来喜欢打官腔,和下面的手下相处时候喜欢端着架子,保持距离感。而耿哥却完全相反,穿着朴素,和我们同吃同住同玩,相处起来很随和,很放松。我没有见过他发脾气,讲话声音平和但又充满力量,做事和考虑问题全面而又周到。有时候当我遇到困难时,只要告诉耿哥,哪怕他还没有说话就感觉事情已经解决了一样。耿哥还有一点令我格外佩服,那就是对于新奇的事物永远都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不断的改变自己,和我们相差几乎10岁也感觉不到多大的代沟。
很庆幸这三年来有这么多优秀的同事和领导促使我不断学习进步,对于他们我始终心怀感恩之心,谢谢他们。但是现在我打算辞职了。
为什么我打算辞职?因为没有独处的空间?因为忙季太累了?受不了夏天的太阳和高温?还是这几年收益较差?都不是,以上的我都能接受,最不能忍受的还是沟墩镇太小了,真的太小了。即使它和我老家的乡镇比起来要大上很多,但相比城市而言还是太过微不足道。骑个电瓶车几分钟就可以转上一圈,这里的生活节奏过于缓慢,生活的压力几乎没有,也接触不到新鲜的人和事物,甚至同龄人都很少,遇到的要不就是留守的老人,要不就是带孩子上学的少妇。还记得央视有一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其实反过来说也是一样“舞台多大,心就有多大”,“舞台”的大小限制了一个人的格局眼光,限制了一个人的长远发展。在沟墩这个乡镇,我感觉自己在慢慢的和外面的世界脱节,当时代列车伴着轰鸣汽笛滚滚向前时,而我却在原地伫立。
为什么我突然会有如此感想?来自环境的影响就像是“温水煮青蛙”,是无形的,当你发现时正常已经深陷泥沼,难以自拔了。三年来为什么恰恰是今年想要改变,而不是去年或是明年?也许是因为今年我参加了同学的两场婚礼,同学们的改变让我惊讶;也许是因为今年我母亲在家,回家的次数多了,接触的家里人多了,来自亲戚朋友们的改变让我震惊。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来自于对比,和亲戚朋友对比,和同学对比,和现在流行的朋友圈对比。一旦你对比过后发现自己还算中流以上水准,就要避免心生得意,沾沾自喜,因为很容易固步自封。但是如果对比过后突然发现自己处于队伍的末尾,而且前面的人走的还比你快时,那么难免心中一紧,顿生惶恐,然后下定决心:现在是时候要做出些改变了,必须要远离舒适的环境,去奋斗,去拼搏,去追逐超越排在前面的人。很不幸,我属于接近排在后排的人,但幸好我已经准备做出改变。
从盐城到沟墩的汽车上下来,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秋天的江苏和广州相比,还是冷上许多,一阵风刮过颇有些萧瑟之感。步行在回药店的街道上忽然感觉有些不对劲,什么不对劲呢?周围的人和事物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丝毫改变,好像就是有点太安静了?对!就是太安静了。习惯了广州的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刚回到沟墩镇居然有些不习惯,街道上的行人很少,路边零散的停放着几辆车,远远看去就像是一幅静止的人物风景画。“这个地方适合养老!”,当我跟同事讲述我的感受时,他突然说出这样一句话。
“这个地方适合养老!”真是一语中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