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作业
罗森塔尔效应、德西效应、超限效应、破窗效应、晕轮效应、霍桑效应
这六个心理效应中,请老师任选一个,写出自己运用这个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应用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字数不少于500字。
德西效应:在某些情况下,外在报酬与内在报酬兼得的情况下,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工作动机。
我的理解是,当学生对一件事有内在动机时,施加外在刺激,可能反而会淡化内在动机。
这个学期,接了新九年级。一上课,发现很多学生学习不在状态,42个人的班级,语文考试一位数的有十个。很多学生根本不听课,看着坐在那儿听课,一提问,根本不知道刚才老师说了什么,原来早已神游八荒了,他们也不学习。只有六个学生能够跟着老师学习,自己也不会主动学习。
希望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决定从古诗文开始抓起。觉得古诗文只要认真读读记记,至少可以做到背诵。
明确九年级课本上需要背诵的古诗文。一个星期有两个早读,跟着学习进度,一个星期背会一篇文言文或一课古诗词。背会一课发一到两张进步卡。短的课文发一张进步卡,长的课文发两张进步卡。愿意默写的学生,背诵过关后,可以默写,默写正确发进步卡。十张进步卡换一张红星卡。一张红星卡可以换一次抽奖机会。本来还预备了五张红星卡兑换一张免写作业卡。可学生都觉得五张五星卡换一张免写作业卡太漫长,不好等待,觉得直接换成抽奖机会更实惠。
本来准备的奖励是写字的中性笔,笔记本之类,可学生不喜欢这些,更喜欢来点实惠的物质奖励,如方便面,烧饼之类。想想,如果学生不喜欢奖品,就不愿意投入学习,那就换成学生喜欢的物品吧。于是就承诺换成了棒棒糖、方便面、烧饼、果冻等。
学习第三单元,从《岳阳楼记》开始,确实有不少学生开始读课文,背课文。发现有些语文成绩考得不好的学生,其实还是可以背诵课文的,从他们读课文的语感判断,觉得他们其实也是可以学会语文的。每天早读,早饭后,都会有学生找我背诵或默写古诗文。
两个月了,来一次小结,抽奖一次。有十三个学生获得抽奖机会,每人一张奖状,以示鼓励。一张红星卡换一次抽奖机会。一份奖品一个档案袋,档案袋上写上序号。先抽签决定抽奖次序,然后按次序抽奖,抽到几号就得到该序号档案袋中的奖品。
第一次抽奖结束,发现背课文时,有的学生开始懈怠了。有的学生也努力了,但是对于不学习的他们来说,他们觉得要得到十张进步卡还是太难了,两个月他们还没有攒到十张进步卡,而有六个学生已经得到了两张红星卡,也就是二十张进步卡。他们甚至觉得付出的努力与得到的奖励不匹配,就不愿意再背诵课本了。
一通折腾下来,发现追着我背诵默写古诗文的,也仅仅多出了两个人,也就是愿意背诵默写的,现在有了八个学生。
学习了德西效应,我有了新的担忧。学习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那六个学生本来就有兴趣学习,现在,我施加了外在的奖励,有了外在的报酬,那么,会不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如果淡化了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学生是不是就变成了只是为了得到物质奖励才学习?有一天没有了外在的物质奖励,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没有了,是不是就不学习了?如果我用外在奖励销蚀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那岂不是罪过太大了?
此外,物欲也很容易膨胀,他们的要求会不会越来越高,越来越不容易满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