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自古爱花。身处农耕社会,每日在一片青葱之中偶见团花朵朵,似乎平淡的日子里,就多了几分值得记忆的不寻常。因此,古人借着大家对花的普遍印象以及对花习性的部分共识,以花入诗文画卷,以花喻人,以人喻花,凡此种种,都是将花当做了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朋友或精神上的伴侣,说出自己的人生感受。送出自己的一片心意。同时,也借着花的易于消失,而感叹人生无常,命运多变。中国式的花语也即由此而来。

人生在世,每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往往都是有限的。而书籍往往能够帮助我们留下记忆里最珍贵的部分,弥补我们生命中缺失的一些内容,支持我们从中感受到穿越时空的陪伴和回音。鉴于人们从古到今都被山川地理分隔在各处,难以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宽泛的眼界,饱览天下名花或有机会将四时八节之花聚于一时任其争芳斗艳,于是,多情善感的中国文人多有为花排序、编谱的爱好,并按照自己的理解,有将花当做解语者,有将花当作仆婢者,有将花当做师友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本书则选取了中国古人都颇为熟知、颇为喜爱的多种名花,将它们开放的姿态永远留在纸上,淡彩素绘间,一片纯然不语处,又在一旁注解了它们的名字和习性,以及诗歌或其他书籍中,写到相应花朵的有趣内容,聊以慰藉自己对花的一片痴心。从此以后,如遇到能共赏此书中花朵风韵情致者,只要提到一个花名,就能让不同的花语,成为自己人生中知己才能猜到的谜语,成为自己不需多说就能轻易与人心灵相通的媒介,岂不是另一种特殊的情趣吗?

笔者自幼身在北方极寒之处,至今也没有见到过本书中的鲜活花朵品种达半数以上,但这不妨碍见到本书中诗经汉赋、唐诗宋词里提到的花朵时,内心的亲切感。特别是在看到书中的杜鹃、丁香、牵牛等花朵时,深深感到了本书编绘者们的心意--这些花的花语本来看似如此平淡无奇,但当一个人身处不同时空的异地他乡,突然看到那些仍旧坚韧不拔向上生长的花木,看到那些从幼年起及陪伴左右的生命,坚韧不拔地扎根生长,那样的精神上的鼓舞与陪伴,将成为一个人心里永远的“根”,也会在心里永远为花保留一片纯净的领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