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前,当爹的意外在家休息了几天,于是,我很惭愧地人生第一次去幼儿园接儿子回家,前后两天的两次迎接,给了我不一样的体验。
第一天,我完全搞不清楚状况,只能依葫芦画瓢,按孩子爷爷说的时间出了门,先找到传说中的公交车站,一路颠簸四十分钟到了地方。说实话,好久没坐公交车了,在夏日午后的迷糊中险些错过了下车的站。然后在手机导航的帮助下,找到了儿子的幼儿园,万幸他的幼儿园还算有名气,在地图上能找到。当人在囧途的我终于来到了教室时,相信看上去是不太令观众满意的,在老师狐疑的目光照射下,儿子却呼啸着跑来给了我一个大大的熊抱。那一刻,我眼泪都快下来了,他让我感觉好像等这一天等了好久似的,也让一旁老师冷峻的眼神有了一丝暖意。不过,老师见过的骗子比我见过的人还多,还是一丝不苟地检查了我的证件,多亏在临出门前,孩子爷爷头脑清醒地塞给我这张领孩子的"兵符",否则我不知要如何证明自己就是孩子的亲爹。
走出幼儿园,完全是儿子领着我东转西拐。我走在他身后,望着他的背影想:这一刻,走在前面的他是那个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自信的男子汉,而我才是那个孩子。
他喜欢坐公交车,有一次妈妈开车去接他时,他非要妈妈把车停好,陪他一起坐公交。我之前一直不是特别理解,只知道他从小就喜欢大巴车,有时候心里也比较担心,我们常常拗不过他,是不是会把孩子惯坏了。但是,当与他一起在公交站等车,听他把所有来来往往的车辆起止点如数家珍时;当上车后,他在每次到站前用流利的中文、英文、粤语报站时;当每次快到路口前,他用标准的交通台语调描述路线拥堵情况时;当坐在我们身旁的乘客不断夸赞他聪明时,我突然就明白了他迷恋公交车的缘由。这种沉浸其中、反复练习、不断发现、及时反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其实也是成年人一直在苦苦追寻的感觉,只是当我们长大时,渐渐淡忘了当初那些简单纯粹的幸福。第一天,在儿子的引领下,我们就这样用他的惯常模式回到了家。
第二天,当妈的还有一天的课要上,孩子爷爷问我是否换他去接,我出于本能地脱口而出:还是我来吧。出门前,我在想,今天我要给儿子带来一些什么样的惊喜呢?一出门,我决定优化一下昨天的路线,由于很清楚确切方位了,我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地铁,时间可控又凉快,只是走路会多些。这个调整给了我启发,他作为男孩子,有时显得有些胆小,今天何不就带儿子走一条新路线的“探险之旅”呢?当然,前提是,要让儿子同意。
来到幼儿园,接到儿子后,我迫不及待地问他:“咱们今天回家路上玩一个探险游戏好不好?”儿子犹豫着问:“怎么玩?”我说:“我们选择一条没走过的路线,有几套方案:最难的是坐地铁回家,完全没走过;第二难的是坐公交车,但是不在原来的站下车,我们提前一站下;第三个,也就是最简单的是,在原来的站下车,但是不走老路回家,我们找一条新路回家。当然了,不管是哪套方案,都由你来领路,我是你的助手,必要的时候你可以让我帮忙找路。”儿子首先否决了地铁方案,他的公交车情结不允许这种方案出现。在走到公交车站后,他又慎重地作出决定:“我决定了,我们选择方案二!”
一路无话,他仍然享受着报站、报路况带来的幸福感,就在约定的站快到时,他不紧不慢地提醒我:“爸爸,下一站要下车了”。下车的地方就在深圳一个著名美术馆旁,离家还有两公里左右,面前也有两条路可选,一条沿着主路走,会近不少,另一条在小树林里穿行,比较绕。我请儿子选,他给出了一个出乎我意料的超越思维:两条先都不选,我们向回走,去看看那个美术馆吧。我立马同意了,儿子喜欢画画,每天听到这个站名,可能早就想去了吧。
我们俩手拉手走到幽静的美术馆门前,大门紧锁着,门牌显示每天下午4点半闭馆。我们俩像是两个小孩,透过窗子向里面张望了一阵,然后心满意足地往回走。边走边约定,这个周末再来看画展。这雅兴,让我脑子里闪回的是王徽之“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典故。于是,又回到下车的地点,我们再次面临选择,儿子这回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穿过小树林的那条路。
我边走边说:“你选的这条路真好,有很多种不同的花香,你闻到了吗?”儿子也边走边说:“不但有花香,还有很多鸟在叫,你听到了吗?”他听了一会儿问:“那都是什么鸟?”“不知道,爸爸只听得出画眉的叫声。我们回去上网查一下吧。”“好的。”
树林尽头有运动器械,儿子在我还没反应过来时,就爬上了两米多高的架子,又在我更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尝试了一个高难度动作,从架子上摔了下来,这是一个很接近狗吃屎的动作,摔得很难看。他先是愣了一下,然后震天的哭声传来。我强忍着心疼和埋怨,按照从孵爱代的妈妈们那里听来的处理方式,先把他揽进怀里,用温和关切的语调询问他摔到哪里了,同时检查他的头、脸和身体,所幸是摔在软垫子上,没有什么大碍。只是旁边玩耍的孩子围过来,用嘲讽的语调说:“哭鼻子的是小姑娘,羞羞羞。”我想起正在学习心理学的老婆教导我,这时候要帮助孩子扫除阴影、重建自信。我就对周围的小朋友说:摔下来确实很疼的,他哭一下也是应该的,这样可以让他感觉好一点儿,没什么可害羞的吧。说的时候,我尽量用平和的沟通语调,孩子们很快同意我的说法,开始安慰儿子。儿子听了我的话,也很快恢复了平静。
我问他:“你刚才的动作很漂亮,只差一点儿就完美了,还想再试试吗?这次我会在下面保护你的。”他又一次超出我的预期,连犹豫都没有,直接从我怀中站起来开始往架子上爬。这次我仔细地守着他的方向,不敢大意了。他成功地完成了一个小小的横向跳跃动作,稳稳地抓住架子周边的圆环,又稳稳地跳下站住。我心中一股暖流,眼前的儿子与我印象中那个有一点怯懦、有一点感统不协调的儿子判若两人,而这,只是源于我在思维方式和言行上的小小改善。
两天的经历其实很简单,但让我感悟很多。与许多爸爸一样,我是一个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的爸爸,但我也渴望成为称职的爸爸。在那些本已稀少到珍贵的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里,我特别希望能给孩子多一些关怀,所以有时,我们会用力过猛、适得其反。这时,也许把掌控权还给孩子,是让陪伴质量提升的最好办法。孩子就是我们自己的影子,家长的言行和思维对孩子影响巨大。尤其是孩子人生刚开始的那几年,我们在内心怎么看孩子,孩子就会怎样生长。每个孩子在出生时都有着无限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我们不妨放开一点儿,让孩子有权利做自己的主人,让他们从小就练习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他们也许会更早领悟属于自己的幸福真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