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天前,我也不知双雪涛是谁。
经书单君推荐,网上买了几本书,其中就有双雪涛的一本。因为看到印刷质量不好,作者我又从未听过,其他几本都看完他的一本才排上队。
双雪涛的一本是短篇小说集,第一篇就吸引了我,故事情节扑朔迷离,看得我云里雾里不知所措。唉,还是自己的脑子过于简单,像过于烧脑的电影都不敢挑战,怕看不懂再把自己绕进去太受打击。看到四分之一,又折回去粗略地翻了翻,哦,他是每一部分以一个人物的第一人称叙事手法来写,而不是像平时看到的以某一个人物的视角去写,所以是多线叙事视角。
今天不是来写书评的,是因为看到书后作者的《跋 我的师承》后,深有感触,于是百度了一下双雪涛——
双雪涛,1983年生人,作品不算多,新晋作家。但或许是年轻一代最值得一读的作家。国内各项大奖几乎被他拿了个遍,华语青年作家奖、中国新锐文学奖、人民文学之星……
就是这样一名很普通的新晋作家,我们来看看他的作家之路。他在《跋 我的师承》里写到:“……于是每天写一句话,今天把脸摔破了,今天中午吃了土豆。基本上以‘今天’二字起首,有一个动词,格律整齐,如是我闻”。
我猛然想到自己的学生,我让他们坚持写日记,有事写事,没事写景、抒情、状物,或者抄一段自己喜欢的句子,都行,只要每天写就好。当我发现他们大多数的日记都是以“今天”开头的后,我就提醒他们这样写不好,又教他们该怎样怎样写。过一段时间看还是以“今天”开头的日记,于是又来一轮的批评指正。今天看见双雪涛,我不知道我是扼杀了多少个未来的作家。
但坚持写,只是能成为作家的条件之一,更重要的是阅读,细数中外作家,哪个不是阅遍浩如烟海的书籍,就从双雪涛身上看,他在老师的鼓励下背古诗词,听父亲讲故事,从喜欢《读者》开始,他“半年时间便把(区图书馆)少儿部分的书看完了”,六年级时,金庸的所有小说,古龙的代表作,《福尔摩斯探案集》《基督山伯爵》《傲慢与偏见》《巴黎圣母院》等等,后来巴金王安忆,老舍冯骥才,区图书馆换市图书馆,赵树理、孙犁、邓一光、莫言、张贤亮、钱钟书……高中开始读张爱玲、汪曾祺、白先勇、阿城,余华、苏童、王朔、马原,其中,王小波与村上春树对他的影响最大,其作品有他俩的风格。
讲真的,双雪涛只是今天话题的一个引子,每一个作家,无不是“读书破万卷”,刚开始也是我手写我心,由罗里吧嗦的日常,写到脍炙人口的经典。这儿我再不一一列举一些作家出来,有不少作家还是师出无门,完全是自学成才,但他们有共同的老师——书籍。
网上看过一篇文章——《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老师在拼命教书,一群不学习的家长在拼命育儿》,道出了教育的怪圈,话无不伤人,但我们大多数人却无法反驳,事实不就如此吗? 前几天在天水要买本字帖,半天找不到一家书店,况且现在的书店大多也是买教辅资料的,图书馆更是成了摆设。进书店看书的也只是寥寥的学生,有看书的成人吗?
其实我们的孩子人人能成为“双雪涛”,阻断孩子成为作家之路的不光是孩子的不作为,我们家长、老师,甚至社会,难道也不该反思反思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