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划到一位简友的文章,题目是《大龄青年》,文章的大概意思是:作者在乡下的堂弟,33岁未婚,苦于线下相亲对象难找,去参加了线上的相亲。而33岁已不成年龄上的优势,哪怕有车有房,参加这种线上活动的选择标准只能是二婚女性。
这里作者没有贬低二婚女性的意思,但确实道出现今农村大龄青年普遍难以找到的对象的现象。
我也是农村人,当前的村子也是如此现状。闲暇回家或者逢年过节,就能听到我妈和妯娌、左邻右舍之间掐手指头在算,厝里还有几个未婚的(我们这里大的村子下辖xx厝)。满打满算,厝里四五十户人就还有二十多人未娶。很不幸的是,我的堂弟也是其中的一员;很幸运的是,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我诚然是幸运的,仗着自己还有点文化,还有媒人、亲朋好友给我介绍,可都被我一一推托了。鉴于有自己的原因,在此就不想明了了。可这被我四婶儿(堂弟的母亲)看在了眼里,有时候难免听到她话里的酸梅子味儿,她哪里知道,堂弟的事不就是她自己造成的。
现在很多所谓的大龄青年,结婚不是他们能自我选择的,是由父母来决定的。就拿我堂弟说,他原本自己也有交往的,没交往之后也是有媒人介绍的,但好与不好都我婶儿说了算。有趣的是,还放言给媒人说,有二婚也会考虑。等到媒人真介绍来了一个二婚的,又说不好了。谁能想二婚还带了已经能跑能跳的孩子呢,最后还得跟媒人更正说,二婚的可以,但不能有小孩。
再说到其他的人,情况也是类似如此。相亲对象都是父母托媒人、托亲友在物色,像侦探似地打探,合适了再让自家孩子去会面。看到别人家有成事了的,街坊之间的闲言碎语不无吐露着酸里酸气。有时候想想这种风气,到底是农村的弊病还是农村的特色,还真挺矛盾的。
人们都说,现在对象难找,客观原因是男女比例的失调,还有当下年轻人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但我觉得更主观的原因是,我们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其实“后”的本意,非繁衍子嗣的意思),尤其在农村可能更加地根深蒂固。还有左邻右舍间酸里酸气的闲谈碎语,其实透露出的是攀比心理。况且,农村真不是一个说理的地方,正如我要把这些话跟我老爷子说,只会听得——你懂个屁,你是读书读痴癫。
也许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是成就婚姻的一种正确方式。毕竟,大龄当前不比往昔还可搪塞、推托,现在不可不顾家人之愿。
最后,还是祝我那堂弟能早日找到合适之对象,也好让我那婶儿称心如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