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爽
理性天蝎
治拎不清、玻璃心、拧巴症
点燃你自律的心
是时候解决一下思维导图的历史欠账问题。
思维导图,就是围绕一个中心词,辐射出相关的主干和支干。
必不可少的卡司阵容有:词组+线条,也可增加插图+颜色+线框+标记等元素。
思维导图,能发散思维,也能深挖想法,相当于工具界的瑞士军刀,易上手,高能效,还百搭。
阅读时用思维导图帮你增进理解,复习时用思维导图帮你加强记忆,写作时用思维导图帮你厘清脉络,工作时用思维导图帮你事半功倍,表达时用思维导图帮你清晰顺畅……
思维导图除了能解决实际问题之外,还能解决虚拟情绪。
劝自己别暴怒,别生气时,常会说深呼吸,并数10个数,我的建议是深呼吸,在纸上或脑中做思维导图。
我试过在数到10的过程中,残留的余怒让我无法冷静,但只要想起或做起思维导图,感性切换成理性,离问题解决就不远了。
我对思维导图最初印象是,写写圈圈画画。
工作初期,从上海空降的Linda担任部门经理。一是她年纪尚轻,二是业务不全,部分老员工心里不服,质疑她何德何能。
我倒觉得她讲话开会能讲到点子上,写的邮件简洁中不乏逻辑感和层次感,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目光聚焦在该聚焦的地方。
我有意识地观察Linda,发现她习惯做思维导图,尽管当时并不知道那叫思维导图。
当遇到投诉或麻烦时,她把相关人员叫到圆桌旁,开个高浓度小会。打开大大的笔记本,像主持人般引导别人,按照她的内生逻辑,边听讲边在笔记本上,时而写字,时而画箭头,时而标注。
先从“时间”这个维度了解情况,再从“关联”这个维度分析情况,得出具体问题的解决步骤后,顺便从导火索追溯到根本原因,并想出预防措施。
此后,当我脑子卡壳成解不开的毛线球时,我就深呼吸,拿出纸笔,找到线头(中心词),逐级展开主干和支干,打结的思维很快被舒展理顺。
后来,我用思维导图的场合越来越多,开会时避免走神,脑暴时捕捉灵感,遇事时解决问题,甚至走火入魔到跟老公吵架,我都做个思维导图自省。
随着对思维导图兴趣的加深,我看书听课精进运用技能,很多大神的的做法和技巧是:
1,锁定中心词,画个框或圈围住,可以在中心词旁画一个帮助记忆的插图。
2,中心词辐射出主干词,之间用粗线条或粗箭头相连;主干词衍生出支干词,之间用细线条或细箭头相连。
3,每个节点最好是一个词,留下活口位置,方便日后补充。
看到大神们那一张张A4纸大小的思维导图,复杂成鱼鳞状,绵延成沙盘图,包罗万象,五颜六色,刚开始很佩服。
我从模仿大神们的做法,结合自己的习惯和喜好,内化、取舍和改良后,沉淀出适合自己的做法。
联系自己的工作和写作的实际,我使用思维导图的原则是:轻记忆,重逻辑;轻发散,重深挖;轻形式,重内容。
恢弘的思维导图会让我的思维点到即止,做时大费周折,看时眼涩心烦,所以我偏向局部深挖,形式简约。
再加上我画功极烂,所以插画不用,线圈少用。
下面我介绍我的做法。
1,建立一个相对固定内生逻辑
我曾工作半年,累到生病,回家养病,这事大概可以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来感慨。
在家养病的半年,爸妈希望我在家考个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帮我联系了一位党校老师学写《申论》。
闲不住的我,没买参考书就去听课,至今记得老师讲压轴题的思路:
直击问题。用先扬后抑的手法点题,比如“随着xx的发展,取得了什么成绩,也滋生出XX问题”;
分析问题。问题的表现形式是什么?问题的出现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加以解决危害是什么?
解决问题。申论通常为思想方面+宣传方面+法律方面+经济方面+国内外先进做法。
等我病好了,迫不及待地去深圳求职,但申论思路,固化为我思考问题的内生逻辑。
建立一套相对固定的内生逻辑,不必准备大纸,全面布局,只需一次聚焦一个小问题,不停地掘地三尺,就算碎片化时间,也不耽误深入思考。
2,纸笔版的思维导图
我最常用纸笔做思维导图,伸手就来,淡化仪式感,如果你非要某种大小的纸,某个颜色的笔,准备期间你可能错过灵感。
工作中我会随手操起一张打印过的废纸,在背面做思维导图,梳理思绪;
开会时我在会议笔记本上,边听领导的安排,边结合自身情况画图,会后不必额外梳理,下一步的安排已经了然于心;
看书时会在旁边随手画思维导图,加深印象,便于理解。
(读外交女神傅莹的《我的对面是你》时做的思维导图,感兴趣的知识点,半圈住中心词,用曲线把阵地引到空白区域,简单地分级,这比大段大段的文字容易理解和阅读)
也会看了一部分后,翻回到目录页,画思维导图,整理前后章节的联系,我常在目录上,画出写作素材,方便我用到时迅速定位。
(《手写人生》的目录页,被我画成鱼鳞状)
写作前我会用家里方格式的小本,列出提纲框架,然后点开“讯飞语记”,对照本子口述,再做修改。
对我而言,文具可以随便,文字不要随便,潦草杂乱的字图线,会让我产生轻视之情,当作草稿来对待。
我通常做简约实用派的思维导图。
尽量把字写得认真易辨认,线条沿着方格画得直溜,词句提炼得精简准确,多为单一颜色,没有粗细线条之分,只会用符号标记。
如果你不是画画黑洞,时间也没那么紧,图形颜色有助于视觉和记忆,你可以做华丽多图派的思维导图。
3,手机版的思维导图
同一功能的手机APP,我通常试用后,留下最爱那个,但思维导图的APP,我有3个,各有千秋,无法割舍。
“XMind”
最喜欢它模板众多,有思维导图(中心词辐射)、结构图(上下结构)、逻辑图(左右结构)、树形图(垂直结构)、鱼骨图(造型很酷)、时间轴(以时间为维度)、表格(表头+行列)。
我最常用的有:
鱼骨图,用于深挖解决办法;
(鱼头代表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每根鱼骨代表一个解决思路,可以在每个思路下再做扩展)
时间轴,用来规划工作进度。
(比如出书是一个跨度较长的任务,我会画时间轴,跟我的主编和责编沟通,把握进度,更好推进)
其他看心情,基本能做到雨露均沾,换换心情也有新鲜感。
“思维导图”
用它最快最顺。新建导图以后,从左边的中心词,依次发散到右边,操作极其简单顺手,最能跟上思维的速度。
我看完一本方法论的书,会凭着记忆默写书里的脉络内容,再对照目录增加漏项。
给最后一张思维导图来个特写:
“幕布”
看上它的颜值。在外面写作需要列提纲,或其他没有纸笔的场合,我就打开“幕布”,它界面干净,简约风格是我的菜,用向左或向右的箭头来区分层级。
一键实现提纲和思维导图的切换。
介绍了那么多,希望大家对思维导图稍微产生兴趣,甚至跃跃欲试,然后进行探索三部曲:
动眼,看看大神们风格不一的手绘思维导图,或看看各种电脑或手机软件上的电子思维导图模板;
动嘴,问问身边有做思维导图习惯的朋友,或者上论坛、找博主打听;
动手,准备好纸、笔和APP,把学到的条条框框丢掉,自由地尝试自己喜欢且顺手的做法。
别再说我就是气昏了头、我脑子很乱、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类的话,解决问题,情绪化会帮倒忙,条理化才是帮忙。
思维导图帮你围绕中心,分析状况,揪出突破点和承重墙,有的放矢地一击击中。
其实思维和肌肉一样,不锻炼是不行的。
当你学会并爱上做思维导图以后,你只会觉得,这么厉害的思维工具,为什么我没早点重视?
- END -
作者介绍:梁爽,理性天蝎女,治拎不清、玻璃心、拧巴症,点燃你自律的心。公众号:哪梁爽哪喜庆(ID:zheliangshuang),出版《你来人间一趟,你要发光发亮》,第二本新书《当你又忙又美,何惧患得患失》当当热卖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