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先贤们,特别是以老庄为代表的思想家们都在追求无为的精神境界。
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而是做得特别自然,让人感觉他毫不费力。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也能进入无为的状态。比如你有能力有自信会跟人相处,去参加一个工作面试,聊得特别融洽,说话特别真诚,双方都很自然,那可能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你都注意不到自己是怎么表现的,结果就是最好的表现。这个状态,就比那些一进房间都不知道该先迈哪条腿,生怕自己握手的姿势不对,每说一句话都字斟句酌想半天的人,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注意,“无为”跟“熟练”还不一样。我有时候看一些小孩弹钢琴,弹的非常熟练,但我总觉得他只是把这个曲子给弹“对”,而没有做到弹“好”。我们看爵士乐表演,乐手无疑是非常熟练的,但是他们熟练之外还有一种灵气,能带一些即兴的东西,就好像有灵魂,或者用中国话就是有“神”,这才是真正的高明之处。
不生硬不刻意,还要有灵气,这才是无为。
如果你做的这件事,符合你的价值观系统,而进入了忘我的状态,这才是无为。
人的思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 —— 一个快速的、自动的、不需要主观努力就能运行的“系统1”,也有一种说法称之为“ 热认知”;和一个慢速的、刻意的、需要费力的“系统2”,也可以称之为“ 冷认知”。
热认知系统大体是无意识的,比如我们日常的动作,走路、开车,并不需要先想好动作要领就能自动完成。冷认知系统需要随时做判断,费时费力,但它的好处是面对新的信息能够随时调整,给不同任务设定新的优先级。
孔子、老子、孟子、庄子,他们的最高目标都是让冷认知和热认知完美统一,达到无为状态,也就是 not trying。但是他们的路线非常不一样。
孔子主张以冷认知为主导,通过勤学苦练,把先王的智慧凝结在人的热认知之中,是 try hard not to try;
老子主张直接关闭冷认知,只保留“好的”热认知,是 stop trying;
孟子主张人天生就有好的热认知了,应该把这些好的热认知给培养壮大,而不必用冷认知强行建一套新的热认知系统,是 try, but not too hard;
庄子跟着感觉走,事先不做任何对和错的区分,是 forget about trying / not trying
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最大的一个不同,是中国文化不爱在理论上较真,但是特别崇尚实践。你说怎么才能骑自行车,光看一大堆说明书没用,只有当你骑过自行车以后,你才能体会到那种感觉。
无为,也是这样。四派武功,我们光在这里纸上谈兵没用,你只有实践了,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境界。
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