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无为无不为

无为无不为

作者: 大寶天天鉴 | 来源:发表于2021-01-22 22:56 被阅读0次

中国古代的先贤们,特别是以老庄为代表的思想家们都在追求无为的精神境界。

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而是做得特别自然,让人感觉他毫不费力。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也能进入无为的状态。比如你有能力有自信会跟人相处,去参加一个工作面试,聊得特别融洽,说话特别真诚,双方都很自然,那可能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你都注意不到自己是怎么表现的,结果就是最好的表现。这个状态,就比那些一进房间都不知道该先迈哪条腿,生怕自己握手的姿势不对,每说一句话都字斟句酌想半天的人,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注意,“无为”跟“熟练”还不一样。我有时候看一些小孩弹钢琴,弹的非常熟练,但我总觉得他只是把这个曲子给弹“对”,而没有做到弹“好”。我们看爵士乐表演,乐手无疑是非常熟练的,但是他们熟练之外还有一种灵气,能带一些即兴的东西,就好像有灵魂,或者用中国话就是有“神”,这才是真正的高明之处。

不生硬不刻意,还要有灵气,这才是无为。

如果你做的这件事,符合你的价值观系统,而进入了忘我的状态,这才是无为。

人的思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 —— 一个快速的、自动的、不需要主观努力就能运行的“系统1”,也有一种说法称之为“ 热认知”;和一个慢速的、刻意的、需要费力的“系统2”,也可以称之为“ 冷认知”。

热认知系统大体是无意识的,比如我们日常的动作,走路、开车,并不需要先想好动作要领就能自动完成。冷认知系统需要随时做判断,费时费力,但它的好处是面对新的信息能够随时调整,给不同任务设定新的优先级。

孔子、老子、孟子、庄子,他们的最高目标都是让冷认知和热认知完美统一,达到无为状态,也就是 not trying。但是他们的路线非常不一样。

孔子主张以冷认知为主导,通过勤学苦练,把先王的智慧凝结在人的热认知之中,是 try hard not to try;

老子主张直接关闭冷认知,只保留“好的”热认知,是 stop trying;

孟子主张人天生就有好的热认知了,应该把这些好的热认知给培养壮大,而不必用冷认知强行建一套新的热认知系统,是 try, but not too hard;

庄子跟着感觉走,事先不做任何对和错的区分,是 forget about trying / not trying

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最大的一个不同,是中国文化不爱在理论上较真,但是特别崇尚实践。你说怎么才能骑自行车,光看一大堆说明书没用,只有当你骑过自行车以后,你才能体会到那种感觉。

无为,也是这样。四派武功,我们光在这里纸上谈兵没用,你只有实践了,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境界。

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相关文章

  • 一悟(75) 无违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无违也。合道而行,顺势而为,适度而为,无所不为。

  • 2020-11-29(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无为而无不为,无...

  • 擒贼先擒王

    故道在无为而无不为,教在无范而无非范。 道,无为是道,无不为也是道,那到底是为还是不为?考虑两头利后,遵从自己内心...

  • 《孟子》感言集之120:无为其所不为

    早起,高声朗诵《孟子.尽心章句上》,其中对于于孟子“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颇有感触!孟子的无为与老子《...

  •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有感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

  • 道德经(一百七十五)> 损之又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 【注释】 无 【感悟】 <感悟源于作者本心,不含学术分析> 这句话是接着上...

  • 无为而有为,无为而有所不为,无为而无所不为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有为,无为而有所不为,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意思是: 即顺应自...

  • 楠雮道藏1:论德篇

    上德是德,否以无德,下德是有德,否以是德。上德尤为而无不为也。上仁无为之,而有以为也。上义无为,而无以为也。上礼无...

  • 无为 无不为

    《我滴个神啊》感悟 信仰,宗教。一直以来以为信仰是个褒义词,是人们追求美好的方式,然而这部电影让我对信仰有了重新的...

  • 无为而不为

    想写文字,大脑一片空白,摊开手稿,竟无从着笔,心仿佛也被掏空,茫然无措……在寻找什么?一时说不清楚。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为无不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uty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