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读后感

作者: 蒲公英本人 | 来源:发表于2017-12-21 22:16 被阅读0次

          我虽不能说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却也自认从小看了不少书了。第一次接触到余秋雨先生是在小学时候,当时年纪尚小,不能理解先生文中字间对美的情怀或是对文化没落的批判,直到长大再读《文化苦旅》,才略懂了先生的无穷感怀。进入大学后,在图书馆中看到了先生所著《行者无疆》这本书,回想曾经窥探到的一点先生的感怀,我不禁起了兴趣,阅读起这本书。

          余秋雨先生在前序中说有读者将这本书看作欧洲游记来看,去欧洲哪里都把它带着,“水过鸭背”地读完书的我却与先生看得一样,《行者无疆》这本书怎能被视为游记呢?或者说,怎么能只视为一本游记呢?它是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但却又不仅限于只是记录;是旅行但又不仅是一次他乡山水的风光领略,更是不同文化的学习与探索、风土人情的揣摩与领会,每一次历史的背后都引发我们的无限惊叹和思索。

          先生之所以能被尊称为先生,大概是因为他写作是总比我等平庸的笔者考虑得多,旅行时也比普通的游客细致得多。犹记得在先生前往罗马时,他看到的不是普通游客会注意到的古罗马留下的残垣断壁和满是历史痕迹的古迹,而是空荡的城市街道,在询问友人后得知,五千八百万的意大利人已有一半去往国外旅行,与一行行者前进方向向逆的装载了家具和家人的车子证明了这一点。起初我看到这时也疑惑不解,为什么仅一个公共假期会令如此多的意大利人“逃离”家园,再往下阅读才知,欧洲人有着将个人休闲权利看得极其重要的欧洲人生哲学。这里当然不会涉及到,也不存在中国与欧洲人生哲学的优劣对比,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会将旅行视为加强工作质量的一个比较悠闲的方式,而这群出门游玩的罗马人民只是单纯的休假去了,也难怪“罗马假日”无论作为电影还是名词都在人们认知里扎根甚重了。也不知当先生看到一个空荡荡的罗马城时,会不会产生李白吟唱“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时的空静寂寥之感。

          很多人视余秋雨先生为“虚伪的文化人”,我虽没有与别人据理力争,却也不认为先生是他们口中的不堪模样,若是虚伪的文化人,怎会千里迢迢前往一个城市,只为寻找一间萨特从前常待着写作的咖啡厅,寻找萨特的脚步;怎么会停驻于巴特农神庙,回首当年雅典的辉煌;怎么会在萨尔茨堡缅怀莫扎特,在伯恩聆听贝多芬。行者注定是孤独的、是凄凉的、是痛苦的,但注定又是不可战胜的,在每个城市每个国家匆匆浏览的我们,哪里好意思也将自己称为行者呢?余秋雨先生将书命名为行者无疆,却让他的读者同旅途中的他一样,当了一回思者。思考的是什么,欧洲的文化多么优秀还是风景多么美好?都不是吧,依我鄙见,也许是欧亚文化的不同,亦或是站在亚洲人的立场上,对欧洲的历史与现在进行更多的分析,从而取长补短吧。

          读过这本书的我更不想当一个止于读着别人故事的思者,而想成为一个走在路途上的行而思之人。文化无域,行者无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行者无疆》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uyz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