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学到一个心理学名词:“自体感”,可以理解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我们都希望能对自己的事情做主。当我们充分体验自己的感受,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们才能拥有“自体感”。
其中有一个案例,是一个上小学的小女孩,偶然间在电视上看见了长发飘飘的拉小提琴的女子,觉得很酷,和妈妈软磨硬泡之后,妈妈以学习名词为前提条件要求女孩,才买了小提琴。女孩为了学习成绩不再看电视,为了自己能有时间练习小提琴,放学后抓紧时间吃饭、写好作业。后来,妈妈为了盯着女儿练琴,不再在晚饭后出门遛弯,还希望女儿考证考级,女孩渐渐发现,本身这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妈妈对自己学琴的热情越来越高涨,自己却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后来她以高中学习任务重为由,不再拉小提琴。因为她觉得自己不是为了自己而练琴,而是为了让妈妈满意;而且,自己的琴练得再好,好像也不是因为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是妈妈催促的结果,在学琴这件事上,女孩失去了价值感和成就感,很难再有纯粹的快乐。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孩子成长过程中,无论是什么事情,父母的热情超过孩子的热情时,很可能会破坏孩子的动力和主动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讨厌父母啰嗦,父母对孩子的事过于上心,会削弱孩子自己的主动性。这也同样能解释我们和别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这个个体被我们自身以外的人过度干涉时,为了维护“自体感”,我们可能会拖延,甚至直接放弃。作为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无需疲惫与紧张,不妨试试以一种“放松、观察”的心态,来“欣赏一个生命的长大”。
我看完这一章,我瞬间好像被击中,自己那么多年的拖延症,就是在父母的催促下越来越严重,而且确实父母越对我各方面过度干涉,我就算对事情本身有热情,也会瞬间隐藏起来。学会觉察自己,慢慢来,用时间去与自己和解。
网友评论